爱国词人张元幹
来源:永泰县 时间:2023-11-13 10:32 浏览量:
   伟大爱国词人张元幹

  1.月洲张氏家族,建有读书楼,张肩孟榜此楼为“寒光阁”,专供本族子弟读书之用。昌龄、肩孟督课甚严,要求子弟饱读经书由科第出仕,故张氏子弟多立志登科以求取功名。元幹祖父肩孟早年曾作一诗刻于溪边一块石上勉励其后辈勤学,立志夺取科名。 元幹14岁前在农乡,在这种励学求仕的充满书香的氛围中,甚受浸染,也苦学经史子集,为仕途进取和诗文词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元幹3岁时母亲逝世,弟又亡故,父亲张动在河南临漳县为官。于是元幹14岁即到临漳,随父生活和读书。在父亲的教诲和鞭策下,元幹学业益进,能作诗与父亲的友人相和赓唱。他的父亲挚友欧阳懋(欧阳修之孙)称赞他“辞藻可观”,客人莫不对他的“敏悟 ”感到惊奇。 

  3.徐俯,字师川,号东湖居士,江西修水人,是当时著名的江西诗派的领袖。有气节,南宋时官至副宰相。他教导元幹作诗要以意剪裁,既能放纵表达,又能收束,切不可闭门造车。元幹既从他那里学得做诗方法,又受到他人品的影响。 

   4.元幹在南昌常参加诗社活动,与诗友一同切磋、唱和。诗社中有许多饱读诗书、诗写得很好的人,如洪炎、汪藻、吕本中等人。后来这些人都做了高官,而且成了著名诗人。元幹在诗社中常与社友评论诗歌,激动时会卷起袖管伸出手臂。可见其认真和活跃。 

  5.太学是全国唯一的最高学府,学生会上舍、内舍、外舍三个等级,上舍最高。元幹入太学就当了上舍生,而且才华横溢。据李纲说,元幹在太学学习时,名声突出。 

     6.元幹客居京城,由于他父亲和几个伯父都在京城为官,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都很好,自己又风流倜傥,因而像一般公子哥儿那样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拥着美女用百分金钱作掷“呼卢”的豪赌,或与美女同坐着油壁车,手拉手一起游览国家公园上林苑。 

     7.元幹有个姨母在河南信阳,从未见过面。于是趁回闽机会,先绕道到信阳拜见姨母。老姨母见他长得一表人才,又想起已经死去的元幹母亲,悲喜交集,留他住了几天,姨甥之间不免有许多话诉说。可见张元幹是个十分敬重长辈和重感情的人。 

     8.向子諲,河南开封人,曾任官潭州知州(相当今之长沙市长),金兵入侵,他率兵抵抗。金派使者来宋议和,他坚决不让入境。累官至户部侍郎(相当今之财政部副部长,因反对和议,得罪秦桧,被迫致仕(退休)。此时住在南昌。元幹顺道到南昌拜访,住了几天。元幹对这个舅父十分敬重,称赞他“守节仗义”,“正色立朝”,“视富贵如浮云”。向子諲的人品气节,为张元幹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9.元幹回闽完成公事后,在这一年6月回到永泰祭祀。他意外发现了祖父张肩孟亲笔留下的买田契约,所买之田的田租是作为祭扫肩孟原配夫人刘氏坟墓的费用。这个墓究竟在何处,元幹从未听过,也未见有人去祭祀过。原来这个刘氏是肩孟姑母的女儿,肩孟从小由嫁在福清的姑母抚养成人,又把亲生的女儿嫁给肩孟为妻。婚后只生一女,嫁给了陈姓,活不长就死了,肩孟买田契约就藏在陈姓外甥家里。肩孟继娶林氏,生了五个儿子,都发迹起来,可是刘氏之墓却被冷落了。 

     元幹了解底细后,决定自己做父亲没有做的事。亲自到福清灵岩寺周围,披荆斩棘找到了祖母刘氏的墓,除去乱草,加以修葺,围以矮墙,增植松柏,重立墓碑,连外祖三个墓也一并修好。他认为这是他奔走多年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终生无憾。 

  后来他写了《幽岩尊祖录》一文,记录了这件事的本末。为此文题跋者有数十人,不少是当时大师级的人物和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如杨时、游酢、朱松、陈瓘、徐俯、李纲、吕本中等,都称赞张元幹的孝义,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风范。这对年轻的元幹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10.元幹在家办完事后,于11月离乡,次年正月至江西南昌,拜陈瓘为师。陈瓘实际是元幹的政治老师,对元幹一生的爱国思想和气节影响至大。 

  陈瓘,字莹中,号了堂,也号了翁。福建沙县人,此时在南昌。陈瓘官右司谏时反对蔡京为相,认为蔡京奸邪,必定祸国殃民,因而被贬。后来任官都司,上书指责奸相曾布之罪,又被贬。凡三起三落,蔡京必欲置之于死地。元幹陪陈瓘游庐山,累月,一边游山,一边纵论古今兴亡成败,常至夜半。陈瓘预见天下必将大乱,向元幹推荐李纲,说李纲以后是个真宰相。 

     11.1121年方腊在浙江起义,朝廷派兵镇压,江西受到占事威胁,元幹为避战祸,回到家乡永泰。过了冬天,第二年(1124)春天离闽赴汴京。他牢记师尊陈瓘的教诲,特地到无锡梁溪拜谒李纲。此时李纲因父逝在家守孝。李纲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李纲热情地接待了这个年轻人,留他住下来。两人历论古今兴亡成败之故,常至深夜。元幹给李纲留下了良好印象,认为元幹言谈鲠直,声音洪亮,而且文章明晰而有新见,与众不同。李纲对元幹的影响,超过了陈瓘。 

  这年年底,元幹到达京城。 

     12.1126年(靖康元年)春天正月,金兵大举南下,渡过黄河,进围汴京。徽宗东逃,传位钦宗。钦宗也准备逃跑,被李纲坚决留住。无人敢当守城大任,李纲自愿担当,被任为亲征行营使,主持抗敌守城大计。元幹被李纲任为行营属官,参入帅幕。此时李纲做了两件大事。 

      1.上《却敌书》,主张抗战御敌,反对逃跑、投降。2.参加守城战斗。 

      正月初八夜,金兵强攻汴京水西门,数十只火船沿汴河顺流而下,要冲破城门。元幹随李纲登城督战,募敢死队2000多人,用长钩把火船拖到岸上,投石砸碎,从夜晚到第二天早上,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初九日金兵强渡护城壕,架云梯再次攻城。元幹又随李纲指挥战斗,命令宋军发箭射敌,用手炮擂木打死敌兵,并缒城而下烧掉云梯,自早晨战到天黑,杀敌数千,终于保住了京城。这时各路勤王之师相继赶到,金兵不得不向北撤退,京城围解,抗战取得了胜利。这一年元幹36岁,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他的理想由“坐看平辈上青云”而变为爱国抗战,成为他后半生始终不懈的追求。 

     13.金兵撤退后,投降派以“专主战议”的罪名排挤李纲出京,不久又贬到南方去,元幹同时被黜,流落至淮上(今安徽、江苏北部淮河一带)。这一年冬11月金兵再次南下,钦宗在投降派包围下,放弃抵抗,汴京沦陷。徽钦二帝及后宫及大臣被俘北去,中原千里之地残破。元幹闻讯痛心疾首,作诗《感事4首》抒发悲愤,痛斥投降派的无耻卖国,主张要坚决抗战制止敌人侵略。 

     14.冬,元幹从淮上南下杭州。此时金兵渡江奔袭高宗,高宗仓皇逃到杭州,扈从统制刘正彦、苗傅兵变,逼高宗传位皇子。江浙一带盗贼纵横,元幹避乱至湖州,目睹危局,愤恨交集,在太湖上作《石州慢》一词。词的内容和调都不同以前,是元幹词作从“绮罗香泽”改变为忧国伤时的开始。 

    15.战乱中元幹带着家眷到浙江湖州避难,暂住乡间的千金村,生活相当窘困,时有断炊。他有诗说自己“客里了无况,乱来何止贫。”又说:“无米糁藜羹”。也就是说没有糁着野菜煮。他的朋友有诗说他“长饥犹著书”。可见他是倔强的,虽常饥饿,仍然著书不断。 

     16.元幹在福州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志同道合的爱国抗战派人物,如李纲、张浚、折彦质、李弥逊等人。 

     李纲是元幹的良师益友,也是当世的民族英雄,最为元幹所敬重。每到年节,元幹必登上松风堂,向李纲敬酒,并期望李纲东山再起。 

     张浚是李纲被贬后抗战派的领袖,两度来福建任最高的军政长官。他十分礼待元幹,元幹不但十分敬重,而且期待他力挽危局。 

     折彦质普是李纲的部属,一度来闽任福建最高的军政长官,是元幹早年结交的朋友。旧友重逢,自不免多所来往,或互相唱和,或陪其游山。元幹有诗给折彦质云:“谁办兼忘世,公当急济时。”可见他对这个朋友也期待甚殷。 

     李弥逊曾官户部侍郎,秦桧主和,弥逊力持反对。秦桧邀其至私第,以高升诱其放弃反对,弥逊严词气绝,归隐连江西山。元幹与他来往最密切,唱和也最多。 

     可见张元幹与朋友交往,都是以抗战救国为目的,是他爱国精神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17.元幹虽常住福州,但亦不时回乡。据其诗文可知,他有两次回永泰。 

     一次是绍兴六年(1136年)四月,永泰重光寺前溪流暴涨,渡船倾覆,百姓僧尼溺死者有30余人。元幹目睹此情,即时呼舟拯救,共活5人。并作《荐拔水陆功德疏》,以超度溺死者。足见元幹对人命的高度重视与关切,见义而勇于施救。 

     18.元幹回永泰的另一次是绍兴十五年(1145)二月,当时永泰县主簿李文中,在溪阁置酒与元幹宴饮。元幹有短文记其事:“日暮雨过,尽得云烟变态,如对营丘著色山,坐客有歌《怨王孙》者,请予赋其情抱,叶子谦为作三弄,吹云裂石,旁若无人,永福前此所未见也。老子于此,兴复不浅。”短文后有元幹《怨王孙》一词,用词画出了一幅雨霁后傍晚的溪景图。表现了从傍晚到天黑各种自然景物的动态。这是张元幹唯一留下的对家乡山水云烟的描绘,见出了他的故乡的热爱。 

     19.元幹在福州未有定所,1141年春,才自建房屋定居,命名“鸥盟轩”,取退闲结友之意。他有诗写鸥盟轩:“卜筑几椽临水屋,经营数亩傍山园。酒杯剩喜故人饮,书帙遮老眼昏。”可见鸥盟轩面积不大,但面临江水,依傍山边,有花园。喜与朋友在轩中饮酒,并有很多藏书可读。他很满意轩中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忘记时局。当听到金兵再次侵宋时,他有诗说:“会见敌营如破竹,不应淮甸又加兵。”他为战事再起而焦急,期待敌兵败如“破竹”。 

     21.1140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李纲因临其弟之丧,哀痛过度而逝。张元幹亲临李纲之丧,作《挽少师相国李公五首》深表哀悼。其中第四首云:“壮志深忧国,丹心笃爱君。谤书兴众枉,谏疏在奇勋。风咽梁溪水,山悲湛岘云。空馀双鹤舞,鼓吹不堪闻。”既赞扬李纲的爱国和功业,又惜其遭谤去国。四月十五日又为文祭李纲,再赞李纲“拨乱反正,扶危救倾。奋不顾身”无人比得上;并对其受到小人的诬陷中伤而感到愤恨不平。十二月十四日李纲下葬,元幹又为文以祭,“意东山之起兮,夫何哭于西州之路”,说自己期望李纲东山再起,却不断李纲竟逝世了。后来又写了《追荐李丞相设斋疏》。元幹为什么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作诗文悼祭李纲?就国家而言,李纲身系国家安危,李纲之死是抗战事业的一大损失;就个人而言,元幹失去了一个最为尊敬的伯乐和师尊。故其文辞特别哀切,实际也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痛和对主和派的愤恨。 

     22.元幹出狱后离开临安,初秋漫游至湖州太湖。故地重游而中原仍然沦陷于敌,不禁悲愤交集,写下了《水调歌头》一词,全词借重游太湖抒情,这次离前次游太湖已过了十多年,中原依然沦陷,自己也壮志难酬,被削籍之后,更没有报国的机会,深感辜负了当年壮志,愁对故园,不禁流下了老泪,简直可以洒遍南方。但他表示虽老而雄心犹在,然而又痛感难以实现。悲愤交集,声调激越而又苍凉。 

     23.陶陶兀兀,遇饮辄醉,着枕即寐。一念不生,万事不理。至于酒醒梦觉,则又大笑而起,摩腹叩齿。孰不睥睨曰:‘此老真甚愚!’” 

  这是真实的写照,生动的坦露,但说他“一念不生,万事不理”即不尽然,因为爱国和壮志始终难以忘怀。 

  24.元幹最后10年基本都在外漫游。1158年,寓居杭州西湖之畔,结识杰出词人张孝祥。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24岁以状元及第,才华横溢。这时元幹68岁,而孝祥年青,同气相投,交往甚欢。元幹多次热情款待,孝祥甚为感激,曾给元幹信云:“仰蒙笃宗盟之契,奖予非他人比。感激恩义,铭镂不忘。”又推赞元幹“高名全节,照耀宇内。”张孝祥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于湖集》。其词风与元幹颇相似,显然受到元幹的影响,从其所作的《六州歌头》可以看出。据说此词作于孝祥任建康留守席上,抗金统帅张浚读后,感动得为之罢席。 

   前言 

    

  永泰人张元幹(1091-1161)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 

  他一生爱国,反对侵略,反对投降,坚决主张抗战救国。 

  他继承了《诗以》、《离骚》以来爱国主义思想和赋比兴的创作传统,创造性地发展了苏轼的豪健之词,以词作为爱国斗争的武器,吹响了救亡图存的号角,为后代留下了足以播扬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诗词,开拓了辛派壮健之词的道路,为中国古代词的发展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历代名人对他的词篇都有很高的评价。毛泽东主席喜爱他的词,周恩来总理高度赞赏他的词。在这里,我们用文、图、表结合,展示他的光辉一生。 

    

  张元幹的著名 

  ――《芦川归来集》 

    

  张元幹的词,收在《芦川归来集》中的共有187首,但并不包括他词作的全部,有的没有留传下来,有的被秦桧迫害入狱时遭到抄家,凡涉及讽刺当时现实的均被搜去。因而集中从靖康至绍兴间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不多的词作中,洋溢着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精神,见出他勇于创新、勇于批判当时妥协投降的政治现实,在词坛上吹响了反对侵略、坚决抗敌的号角。 

  张元幹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线,前期多写柔情逸致,反映了北宋升平日久,人情安于逸乐的社会现象。靖康之变,国家危亡成为有志救国词人创作的主题。故其爱国悲愤的名篇都产生于靖康之后,特别是两首《贺新郎》成为古今传诵而评价甚高的爱国之作,为文坛树起了抒写爱国之词的旗帜,因而他成了著名的爱国词人。 

    

  毛泽东喜爱张元幹的词 

    

  毛泽东一生钟爱中国古典诗词,习惯在喜爱的诗词旁划上线或作小圈点。他读过的《词综》的影印本中,就对张元幹的《贺新郎》作了圈点,并对一些词句划上线条,表示特别赞赏,对《石州慢》、《点绛唇》等词中喜爱的诗句,也画上了小圈点或竖曲线。一九七五年三月,董必武逝世时,毛泽东整天不吃东西,也不说话,只是反复聆听张元幹《贺新郎 送故衡待制谪新州》磁带,并多次吟诵“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等名句。(蓝桂英《毛泽东读书生活》) 

    

  周恩来高度评价张元幹的词 

    

  据原中央福建省委领导人陈金来烈士笔记,1933年在建宁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看到陈金来的笔记本上,录有张元幹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词,朗读之后作了一番讲话,最后号召:“我们共产党人要好好地学习这首词,学习张元幹锄奸靖国、抵抗侵略的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去争取胜利。” 

    

  历代名人评论张元幹及其词 

    

  南宋蔡戡:芦川“喜作长短句,其忧国爱君之心,愤世嫉邪之气,间寓于歌咏。绍兴议和,今端明胡公铨上书请剑欲斩议者,得罪权臣,窜谪岭海,平生亲党,惟恐去之不速,公作长短句送之,微而显,哀而不伤,深得三百篇讽刺之义”。 

  ――《定斋集·芦川居士词序》 

  明杨慎:芦州“送胡澹庵及李纲词得罪,忠义流也。” 

  ――《词品》 

  明毛晋:“芦川词人称其长于悲愤,及读《花庵》、《草堂》所选,又极妩秀之至,更堪与片玉、白石并垂不朽。” 

  ――《芦川词跋》 

  清冯煦:“芦川居士以《贺新郎》一词,送胡澹庵谪新州,致忤秦桧,坐是除名:与杨补之屡征不起,黄师宪之一官远徙,同一高节”。 

  ――《蒿庵论词》 

  清沈雄:“绍兴戊午,元幹以送胡诠及寄李纲词,坐罪贬谪,皆《金缕曲》也。元幹以此得名”。 

  ――《古今词话·词评》 

  叶申芗:“张元幹仲宗,善词翰,以送胡诠邦衡、赠李纲伯纪两词除名,其刚风劲节,人所共仰”。 

  ――《本事词》 

  陈廷焯:《贺新郎》两词“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白雨斋词话》 

  纪昀:芦川两首《贺新郎》“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 

  ――《四库全书提要》 

  现代朱东润:“张元幹的词长于抒发悲愤之感,为南宋爱国词人开辟了广阔的创作道路”。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 

  游国恩、王起荣等:“南宋初期,有的词人积极投身于要求反抗民族压迫、恢复北方疆土的政治斗争,他们的词也突破了北宋末年平庸浮靡的作风,上承苏轼的思想艺术传统,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这里,首先利用词作武器直接参加当时抗战派的政治斗争的是著有《芦川词》的张元幹。 

  ――《中国文学史(三)》 

    

  张元幹光辉的一生 

  1091-1161) 

  幼年时期 

  从出生至20岁(1091-1110) 

    

    一、出生 

  北宋哲宗元祐5年(1091)正月初一日,张元幹诞生于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张家。父张动,母陈氏,元幹为其长子,弟3岁夭折。元幹字仲宗,号芦川,又号真隐山人。 

  二、出生地 

  月洲三面临水,桃花溪从东洋流来到此绕了一个大弯,形似半个月亮,故名月洲。山明水秀,风光绮丽。张元幹的二伯父张勔幼时诵唐人诗句形容月洲是天上掉下来的半个月亮:谁把玉环分两片,半沉沧海半浮空。 

  洲的水边多芦苇,故元幹自号芦川。 

  三、祖先 

  祖先发祥地 

  张家自称郡望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秦时为南阳郡),原籍地为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 

  入闽始祖 

  入闽始祖为张睦,五代时随开闽王王审知入闽,闽国时封三品官,掌管商贸,因增加国库收入有功,封梁国公。 

  迁永始祖 

  张睦有三子,长子名庑、次子名膺、三子名赓。 

  张膺,闽王时任官殿前都指挥。 

  张赓,闽王时任官御史中丞。 

  闽王王审知去世后,继位者昏庸不明,任用奸侫,劫掠民财以充国用,设重刑陷人于罪。膺、赓兄弟知事不可为,弃官携眷溯大樟溪而上,择居于月洲。膺构屋居于洲之前部,俗称“前张“,赓构屋居于洲之后部,俗你”后张“。长兄庑居福州。 

  四、世系 

  始祖张睦,二世祖张膺,膺有三子:长子鲁芸迁杭州,次子鲁薰迁广州,三子鲁苗。鲁苗有二子:长子文郁,次子文邺(迁苏州)。文郁有四子:仁建、仁瞻、仁纵、仁迁、仁建有两子:昌泰、昌龄、昌龄有三子:肩孟、肩仲、肩立。肩孟有五子:励、勔、勣、劝、动、元幹为张动之子。 

  五、显宦家族与书香门第 

  元幹的三世祖鲁苗、四世祖文郁、五世祖仁建皆隐德不仕。 

  六世祖昌龄,北宋时曾官都御史,累赠朝议大夫。妣林氏,封仙居县太君。 

  祖父张肩孟,字醇叟。北宋仁宗祐五年(1053)进士及第,授程乡县尉,知常州武进县,通判歙州,所至有善政,年七十以朝散郎致仕。累赠特进、少师,谥文靖。肩孟两娶,元配刘氏,无子,封赠彭城郡夫人。继娶夫人林氏,生五男:励、勔、勣、劝、动。封寿安县君,以子贵,进封越国夫人,追封楚国夫人。 

  大伯父励,字深道,幼颖敏,力学,于经史无所不通。北宋神宗熙宁6年(1073)擢进士第,授岳州司理参军,改吉州学教授,知河南密县,荥阳县事,迁朝奉郎淮南东洛提举常平事,擢尚书金部员外郎,除利州路转运判官副使,除集贤殿修撰知福州,升广州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累知济南、顺昌、建州等府,所至有善政,以功封清河县开国男,食邑300户,赐三品服,年83病逝。励能诗文,工书法,著有文休《文笔峰书堂总录》70卷、《中庸论语解》。妻陈氏封硕人。 

  二伯父勔,字臻道,登熙宁(1076)进士第,授知建州,作《聚蚊赋》以讽奸党,故不容于世,官终朝散郎(正七品)。 

  三伯父勣,字卫道,应文武两举,官太学博士,既通文史,又谙韬钤,27岁去世。 

  四伯父劝,字宏道,宋哲宗元符3年(1100)进士。政和7年(1117)任官度支员外郎,政和8年(1118)提点醴泉观使诸王府赞读,除直龙图阁。历任给事中、御史中丞,宣和3年(1121)出知池州,宣和7年(1125)任工部尚书。卒赠少师,谥惠庄。张劝能诗,著有《张劝诗》2卷。 

  父张动,字安道,一字几道,以恩奏出身。政和3年(1113)任官荆湖北路提举常平公事。高宗建炎元年(1127)出知建州,同年12月罢官。 

  六、幼年在家乡生活(14岁前) 

  月洲张氏家族,建有读书楼,张肩孟榜此楼为“寒光阁”,专供本族子弟读书之用。昌龄、肩孟督课甚严,要求子弟饱读经书由科第出仕,故张氏子弟多立志登科以求取功名。村旁有蛰龙潭,取潭中潜伏蛟龙之义。一日,有人携元幹族人张沃过此潭,时张沃方7岁,忽开口吟诗:蛰龙潭里蛰,潭上风波急。一旦飞上天,鱼虾不相及。 

  有一年,张劝(元幹四伯父)、张动(元幹之父)兄弟,随祖父昌龄往观龙舟竞渡,祖命以龙舟竞渡为题咏诗,两兄弟应声而吟。 

  张劝吟曰:水上龙舟五月天,人人夺锦在江前。来岁文名题雁塔,恰如今日各争先。 

  张动吟曰:两岸人人开盛宴,飞来飞去如掣电。明年文场角胜时,也如此日舟人战。 

  由此可见张氏家族子弟幼时立志皆非同一般。而元幹祖父肩孟早年曾作一诗刻于溪边一块石上:月明风细堪垂钓,泼泼波声有锦鳞。君看异日拏龙手,尽是寒光阁上人。 

  这首诗分明是勉励其后辈勤学,立志夺取科名。 

  七、离乡随父生活(14岁至20岁) 

  元幹3岁时母亲逝世,弟又亡故,父亲张动在河南临漳县为官。于是元幹14岁即到临漳,随父生活和读书。在父亲的教诲和鞭策下,元幹学业益进,能作诗与父亲的友人相和赓唱。他的父亲挚友欧阳懋(欧阳修之孙)称赞他“辞藻可观”,客人莫不对他的“敏悟”感到惊奇。 

    

  青年时期 

  20岁至30岁(1110-1120) 

    

    一、在江西南昌(两年) 

  1、拜徐俯为师学诗 

  徐俯,字师川,号东湖居士,江西修水人,是当时著名的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的外甥。黄庭坚逝后,他成为江西诗派的领袖。有气节,南宋时官至副宰相。他教导元幹作诗要以意剪裁,既能放纵表达,又能收束,切不可闭门造车。元幹既从他那里学得做诗方法,又受到他人品的影响。 

  2、结友唱和 

  元幹在南昌常参加诗社活动,与诗友一同切磋、唱和。诗社中有许多饱读诗书、诗写得很好的人,如洪炎、汪藻、吕本中等人。后来这些人都做了高官,而且成了著名诗人。元幹在诗社中常与社友评论诗歌,激动时会卷起袖管伸出手臂,可见其认真和活跃。 

  二、在京城太学学习(1112-1115) 

  太学是全国唯一的最高学府,学生分上舍、内舍、外舍三个等级,上舍最高。元幹入太学就当了上舍生,而且才华横溢。据李纲说,元幹在太学学习时,名声突出。 

  三、出仕为官(1115-1117) 

  在太学三年完成学业后,元幹到河北澶渊任官(作何官不详)。三年后任满。客居京城。这时他28岁。 

  四、在京裘马轻狂的生活 

  元幹客居京城,由于他父亲和几个伯父都在京城为官,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都很好,自己又风流倜傥,因而像一般公子哥儿那样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拥着美女用百分金钱作掷“呼卢”的豪赌的豪赌,或与美女同坐着油壁车,手拉手一起游览国家公园上林苑。 

  五、因公回福建 

  1、拜访姨母 

  元幹有个姨母在河南信阳,从未见过面。于是趁回闽机会,先绕道到信阳拜见姨母。老姨母见他长得一表人才,又想起已经死去的元幹母亲,悲喜交集,留他住了几天,姨甥之间不免有许多话诉说。可见张元幹是个十分敬重长辈和重感情的人。 

  2、拜访舅父向子諲 

  向子諲,河南开封人,曾任官潭州知州(相当今之长沙市长),金兵入侵,他率兵抵抗。金派使者来宋议和,他坚决不让入境。累官至户部侍郎(相当今之财政部副部长),因反对和议,得罪秦桧,被迫致仕(退休)。此时住在南昌。元幹顺道到南昌拜访,住了几天。元幹对这个舅父十分敬重,称赞他“守节仗义”,“正色立朝”,“视富贵如浮云”“。向子諲的人品气节,为张元幹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3、祭扫祖墓 

  元幹回闽完成公事后,在这一年6月回到永泰祭祀。他意外发现了祖父张肩孟亲笔留下的买田契约,所买之田的田租是作为祭扫肩孟原配夫人刘氏坟墓的费用。这个墓究竟在何处,元幹从未听过,也未见有人去祭祀过。原来这个刘氏是肩孟姑母的女儿,肩孟从小由嫁在福清的姑母抚养成人,又把亲生的女儿嫁给肩孟为妻。婚后只生一女,嫁给了陈姓,活不长就死了,肩孟买田契约就藏在陈姓外甥家里。肩孟继娶林氏,生了五个儿子,都发迹起来,可是刘氏之墓却被冷落了。 

  元幹了解底细后,决定自己做父亲没有做的事。亲自到福清灵岩寺周围,披荆斩棘找到了祖母刘氏的墓,除去乱草,加以修葺,围以矮墙,增植松柏,重立墓碑,连外祖三个墓也一并修好。他认为这是他奔走多年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终生无憾。 

  后来他写了《幽岩尊祖录》一文,记录了这件事的本末。为此文题跋者有数十人,不少是当时大师级的人物和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如杨时、游酢、朱松、陈瓘、徐俯、李纲、吕本中等,都称赞张元幹的孝义,为社会树立良好的风范。这对年青的元幹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六、拜陈瓘为师 

  元幹在家办完事后,于11月离乡,次年正月至江西南昌,拜陈瓘为师。陈瓘实际是元幹的政治老师,对元幹一生的爱国思想和气节影响至大。 

  陈瓘,字莹中,号了堂,也号了翁。福建沙县人,此时在南昌。陈瓘官右司谏时反对蔡京为相,认为蔡京奸邪,必定祸国殃民,因而被贬。后来任官都司,上书指责奸相曾布之罪,又被贬。凡三起三落,蔡京必欲置之于死地。元幹陪陈瓘游庐山,累月,一边游山,一边纵论古今兴亡成败,常至夜半。陈瓘预见天下必将大乱,向元幹推荐李纲,说李纲以后是个真宰相。 

  七、立大志 

  此时元幹才高心雄,十分自负,立下远大的志向。晚年时他作《陇头泉》一词,说起了年青时的壮志与愿景。 

  他认为写出好文章,不过是雕虫小技,最重要的是理想。他自己的理想是坐着公家派来的车子,让他直接向朝廷献上治国安邦的妙策,并乐于从军,在军幕里谈笑论兵。像战国时纵横家虞卿那样,受到朝廷“百镒(按:一镒20两)黄金”和“一双白璧”的重礼之聘,使同辈人坐着看他一步登天。真是壮志凌云,既有儒家急欲济世的思想,又有纵横家睥睨当世的气概。 

    

  中年时期 

  31岁至41岁(1121-1131) 

    

    一、拜访李纲 

  1121年方腊在浙江起义,朝廷派兵镇压,江西受到占事威胁,江西受到占事威胁,元幹为避战祸,回到家乡永泰。过了冬天,第二年(1124)春天离闽赴汴京。他牢记师尊陈瓘的教诲,特地到无锡梁溪拜谒李纲。此时李纲因父逝在家守孝。李纲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李纲热情地接待了这个年青人,留他住下来。两人历论古今兴亡成败之故,常至深夜。元幹给李纲留下了良好印象,认为元幹言谈鲠直,声音洪亮,而且文章明晰而有新见,与众不同。李纲对元幹的影响,超过了陈瓘。 

  这年年底,元幹到达京城。 

  二、任官陈留县丞 

  1125年,元幹35岁,这年冬天,任官陈留县丞。陈留县是开封府辖属的一个县,县丞为县的副长官。元幹正要展示治政才能之时,不几个月,宋金战争就爆发了。 

  三、参加汴京保卫战 

  1126年(靖康元年)春天正月,金兵大举南下,渡过黄河,进围汴京。徽宗东逃,传位钦宗。钦宗也准备逃跑,被李纲坚决留住。无人敢当守城大任,李纲自愿担当,被任为亲征行营使,主持抗敌守城大计。元幹被李纲任为行营属官,参入帅幕。此时李纲做了两件大事。 

  1、上《却敌书》,主张抗战御敌,反对逃跑、投降。2、参加守城战斗。 

  正月初八夜,金兵强攻汴京水西门,数十只火船沿汴河顺流而下,要冲破城门。元幹随李纲登城督战,募敢死队2000多人,用长钩把火船拖到岸上,投石砸碎,从夜晚到第二天早上,击退了敌人的进攻。初九日金兵强渡护城壕,架云梯再次攻城。元幹又随李纲指挥战斗,命令宋军发箭射敌,用手炮擂木打死敌兵,并缒城而下烧掉云梯,自早晨战到天黑,杀敌数千,终于保住了京城。这时各路勤王之师相继赶到,金兵不得不向北撤退,京城围解,抗战取得了胜利。这一年元幹36岁,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他的理想由“坐看平辈上青云”而变为爱国抗战,成为他后半生始终不懈的追求。 

  四、作诗说明抗战正确 

  京城围解,元幹无比兴奋,乘兴吟了《丙午春京城围解口号》诗为元幹中说明汴京是龙蟠虎踞之地,不许敌人侵入。并指出国家所以安全,g全凭借着三军将士死守的决心,如果听从逃跑,便看不到今天的胜利。既歌颂了三军将士,又批判了逃跑的政策,更说明抗战是正确的。 

  五、被黜流落淮上作诗痛斥投降派 

  金兵撤退后,投降派以“专主战议”的罪名排挤李纲出京。不久又贬到南方去,元幹同时被黜,流落至淮上(今安徽、江苏北部淮河一带)。这一年冬11月金兵再次南下,钦宗在投降派包围下,放弃抵抗,汴京沦陷。徽钦二帝及后宫及大臣被俘北去,中原千里之地残破。元幹闻讯痛心疾首,作诗《感事4首》抒发悲愤。其第3、4首诗云: 

  戎马环京洛,朝廷尚议和。伤心闻徇地,痛恨竞投戈。 

  始望全三镇,谁谋弃两河?甲兵无息日,吾合老江波? 

  肉食贪谋己,几成国与人。珠旒轻遗敌,玉册忍称臣。 

  四海皆流涕,三军盍奋身。不堪宗社辱,一战靖烟尘。 

  意译 

  敌兵已包围了京城,朝廷还要与敌讲和。痛心地听说要割地,更痛恨的是放弃了抵抗。当初希望保全三镇,谁明谋要放弃西河。从此战争不会停息,我怎能在江湖空度日子? 

  那些大官只谋私利,几乎把国家送给敌人。轻易送去了金银珠宝,又向敌国奉上玉册称臣。全国人民痛心流泪,三军将士憄能奋身抗敌?国家耻辱谁能受得了,一定要抗战制上分力。 

  两诗痛斥投降派的无耻卖国,主张要坚决抗战制止敌人侵略。 

  六、行舟太湖作《石州慢》词抒愤 

  冬,元幹从淮上南下杭州。此时金兵渡江奔袭高宗,高宗仓皇逃到杭州,扈从统制刘正彦、苗傅兵变,逼高宗传位皇子。江浙一带盗贼纵横,元幹避乱至湖州,目睹危局,愤恨交集,在太湖上作《石州慢》一词。 

  原词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零乱秋声咽。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 

  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两宫何处?塞垣只隔长江,唾壶空击悲歌缺。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 

  意译 

  一场云翻急雨,惊散了归巢的乌鸦,似在天空中逗弄秋月。岸上谁家旁杨柳低垂,几只萤火早忽明忽灭。我乘船在夜风中行驶,满湖烟水苍苍茫茫,菰蒲似在风中鸣咽。这时我酒醒了梦也断了,独倚在桅杆旁十分冷清。 

  我悲伤得几欲肠断,因为发生了战争,许多盗贼纵横,敌人入侵十分猖獗。我要引来天河之水,把中原百姓的污血一洗干净。徽钦二帝被俘何处去?前线只隔着一条长江,我唱着悲歌把唾壶都打碎了。想到二帝在万里外龙沙受辱,身在吴越的孤臣不禁痛心饮泣。 

  上片写自然景物迷茫,暗示时局混乱不清。下片明白写当时战乱和国势危急,表示要“一洗中原膏血”的爱国壮志和悲愤的心情。词的内容和风讯都不同以前,是元幹词作从“绮罗香泽”改变为忧国伤时的开始。 

  七、战乱中生活困顿 

  战乱中元幹带着家眷到浙江湖州避难,暂住乡间的千金村,生活相当窘困,时有断炊。他有诗说自己“客里了无况,乱来何止贫。”又说:“无米糁藜羹”。也就是说没有糁着野菜煮。他的朋友有诗说他“长饥犹著书”。可见他是倔强的,虽常饥饿,仍然著书不断。 

  八、反对逃跑政策 

  金兵追袭高宗,高宗一味逃跑到温州海边,江浙一带惨遭敌兵蹂躏。元幹十分气愤,作《建炎感事》诗抨击逃跑政策。既抨击高宗要逃往海上,又抨击逃跑的官员只为身家打算,“未省肯死节”。指出逃跑政策造成了国防毫无“施设”。在《有感16韵》诗中,更指出皇帝逃到海边去,就像一场灾难的游戏,使军队望风即退,京城临安(杭州)城门洞开,无兵守收。战争之后夜晚尚听到冤鬼啼哭。其矛头所向,显然是批判最高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九、遭谤得救 

  元幹虽然反对逃跑,仍然忠心耿耿地跟随高宗至海边,被任为将作监少监。将作监是掌管营造宫室舟车的中央机构,少监是该机构的副长官,官秩从六品。元幹很失望,因为不能直接杀敌振国。据说还被任命充抚谕使,赐金牌“虽无銮驾,如朕亲行”。抚谕使不是常设的官职,是替朝廷抚慰敌后人心的临时差使,并无实权,也非重用。然而却遭到流言蜚语的诬陷(具体事不详),因而得罪。幸得好友汪藻力为辩白,得以脱罪。 

  十、辞官归隐 

  元幹既不满逃跑苟安的政策,又不受重用,反而遭到诬陷,深感壮志难伸,官场黑暗,时藏危机。他本来已准备好奏章,可是无路进呈,皇帝高高在上,被小人包围着,也不容他诉说,虽然脱罪,但为自己的无辜而流泪。在这种壮志难酬、避谗畏祸的悲愤情绪下,他以诗向友人李叔易表示:“整顿乾坤赖公等,我病只合山林居”。乃于1131年春天辞官回福建去了。路经绍兴时,有诗说:“活国未逢三折臂,忧时空转九回肠。”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这一年他41岁,以朝奉郎官阶致仕(退休)。年底回到福州。 

    

  归隐时期 

  42岁至60岁(1122-1150) 

    

  元幹在这长达18年期间,基本上都住在福州。其所以如此,因为福州是省会所在,信息灵通,便于同往来的高官朋友交流时局的看法和爱国思想感情。 

  一、与朋友交往 

  元幹在福州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志同道合的爱国抗战派人物,如李纲、张浚、折彦质、李弥逊等人。 

  李纲是元幹的良师益友,也是当世的民族英雄,最为元幹所敬重。每到年节,元幹必登上松风堂,向李纲敬酒,并期望李纲东山再起。 

  张浚是李纲被贬后抗战派的领袖,两度来福建任最高的军政长官。他十分礼待元幹,元幹不但十分敬重,而且期待他力挽危局。 

  折彦质普是李纲的部属,一度来闽任福建最高的军政长官,是元幹早年结交的朋友。旧友重逢,自不免多所来往,或互相唱和,或陪其游山。元幹有诗给折彦质云:“谁办兼忘世,公当急济时。”可见他对这个朋友也期待甚殷。 

  弥逊曾官户部侍郎,秦桧主和,弥逊力持反对。秦桧邀其至私第,以高升诱其放弃反对,弥逊严词气绝,归隐连江西山。元幹与他来往最密切,唱和也最多。 

  可见张元幹与朋友交往,都是以抗战救国为目的,是他爱国精神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游览山水 

  元幹在福州期间,先后游览过福州及周边的山水名胜。如雪峰山、雪峰寺、鼓山、涌泉寺、沧浪亭、喝水岩、东山、鳝溪、东野亭、横山阁、道山亭、西禅寺,以及连江天宫寺、南平溪光亭、侯官精严寺、永泰高盖山等处。作为一个爱国词人,必然热爱祖国及家乡的山山水水。何况所与游的都是李纲、折彦质、吕本中、高直柔、李弥逊等志同道合者。游览之中,也必然交流着相同的爱国思想情感。 

  如今鼓山喝水岩旁还留有元幹与友人同游鼓山的石刻,其文曰:“锡山袁复一太初自富沙如温陵,道晋山东山,登向云峰,访临沧亭,尽揽海山之胜。郡人张元幹仲宗、安固丘铎文时、莆阳余祉中锡、晋陵孙轩子舆同来。泰初仲子嘉猷侍。绍兴已巳十月戊辰丹阳苏文津桴中题”。时元幹59岁。“绍兴己巳”为绍兴十九年(1149)。 

  三、两次回永泰 

  元幹虽常住福州,但亦不时回乡。据其诗文可知,他有两次回永泰。 

  一次是绍兴六年(1136年)四月,永泰重光寺前溪流暴涨,渡船倾覆,百姓僧尼溺死者有30余人。元幹目睹此情,即时呼舟拯救,共活5人。并作《荐拔水陆功德疏》,以超度溺死者。足见元幹对人命的高度重视与关切,见义而勇于施救。 

  另一次是绍兴十五年(1145)二月,当时永泰县主簿李文中,在溪阁置酒与元幹宴饮。元幹有短文记其事:“日暮雨过,尽得云烟变态,如对营丘著色山,坐客有歌《怨王孙》者,请予赋其情抱,叶子谦为作三弄,吹云裂石,旁若无人,永福前此所未见也。老子于此,兴复不浅。”短文后有元幹《怨王孙》一词,上片写当时自然之景: 

  原词 

  霁雨天迥,平林烟瞑。灯闪沙汀,水生钓艇。楼外柳暗谁家,乱昏鸦。 

  意译 

  雨后晴空高远,平地上树林绕着晚烟。沙滩闪闪亮着灯光,钓船溪水涨了。楼外哪个人家柳色渐暗,天将黑乌鸦在呱呱乱叫。 

  这是用词画出了一幅雨霁后傍晚的溪景图。表现了从傍晚到天黑各种自然景物的动态。这是张元幹唯一留下的对家乡山水云烟的描绘,见出了他的故乡的热爱。 

  四、建鸥盟轩于福州 

  元幹在福州未有定所,1141年春,才自建房屋定居,命名“鸥盟轩”,取退闲结友之意。他有诗写鸥盟轩:“卜筑几椽临水屋,经营数亩傍山园。酒杯剩喜故人饮,书帙遮老眼昏。”可见鸥盟轩面积不大,但面临江水,依傍山边,有花园。喜与朋友在轩中饮酒,并有很多藏书可读。他很满意轩中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忘记时局。当听到金兵再次侵宋时,他有诗说:“会见敌营如破竹,不应淮甸又加兵。”他为战事再起而焦急,期待敌兵败如“破竹”。 

  五、文学创作 

  元幹的文学创作,包括诗、词、散文。散文中有记、启、表、赞、铭、跋等。以词为著名。这时期是他文学创作辉煌的时期,两篇名作《贺新郎》就产生于此时福州。择要简介于下: 

  1、作启贺翟参政期待恢复中原 

  翟参政名汝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时,与秦桧议论不合,秦桧骂他“狂生!”他骂秦桧“浊气!”认为秦桧是金国的奸细,必致误国。元幹在启中期望翟参政:“戴安社稷,恢复舆地之山河;一洗乾坤,大明普天之日月。” 

  2、作《虞美人》词表示不忘中原 

  词中有“回首十年愁思吹台东”、“梦绕中原去”等句。“回首十年”即回忆靖康之变以来的事,“梦绕中原去”见出他对沦陷已久的中原时刻不忘。 

  3、赋《水调歌头》悲痛中原未复 

  词为送吕居仁(本中)召赴行在所而作。内有“戎马乱中夏,星历一周天。干戈未定,悲咤河洛尚腥膻。万里两宫无路,政仰君王神武,愿数中兴年”等句。“中原”显然是他始终难忘之痛,但他把“中兴”的希望放在高宗的身上,只能是落空。 

  4、赋豁达之词而实悲愤 

  此类词不少,例如《水调歌头》中有“莫变姓名吴市,且向渔樵争席,与世共浮沉。目送飞鸿去,何用画麒麟?”他哪里会安心隐居?他哪里会“与世共浮沉”?他哪里不想为国立功而名登麒麟阁?表面说得豁达,实际是抒发无路报国之慨。 

  5、作诗关切时局 

  1137年,作《简祖颖漕使》诗有句云:“我老留瓯越,感时梦淮浙。”当时淮西副统制郦琼叛国投敌,淮上前线吃紧,故诗中表示自己虽然身在福建,仍然为前线之事担忧。 

  6、以诗痛斥和议 

  1138年冬,奸相秦桧、孙近等笄有辱国格的议和,元幹在《再次前韵即事》诗予以痛斥:“睨柱倘能回赵璧,思鲈安用过吴侬?群羊竞语遽如许,欲息兵戈意甚浓”。用“群羊”讽刺主和派,并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张季鹰思鲈鱼美味而弃官的典故,责问说:如果议和能收回中原,当时我何必辞官归隐啊!揭露想用议和来收回中原是痴人说梦,根本是一大骗局。 

  7、作《贺新郎》词支持李纲 

  这一年12月,李纲在福州闻议和之事即上疏反对,元幹得知即作《贺新郎》词寄给李纲表示支持: 

  原词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何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胡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漫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意译 

  拖着手杖上高楼去,天上北斗星高挂,江面碧波万顷,月光流洒在雾漫的小洲上。风扫尽了浮云仍不停止,未能t放下小船过江和您相会。这时秋雁已落到芦苇里投宿,我独自怅恨地望着沦陷的关河,人们正沉睡着鼻息鸣响如鼓。谁来陪我,一同在醉中起舞? 

  想起十年前敌兵入侵扬州像一场梦,我倚着又高又冷的高楼上,思念沦陷的故京不禁生愁,我气得要吞灭敌虏。我要用三尺剑斩下敌首之头,可恨朝廷又重弹议和老调。不要让宝剑生上铜锈,也不要让它蒙上尘土。呼唤李谪仙(指李纲)来详论,当时国危还能隐居垂钓吗?快乘此反对和议的浩荡之风,像大鹏高飞重起抗战雄图吧。 

  全词慷慨激越地抒发爱国义愤,支持李纳反对和议,期望李纲东山再起,重展抗战救国的雄图。 

  8、作诗期望张浚整顿乾坤 

  1139年2月,张浚再任福建安抚大使兼知福州,元幹作诗贺其生辰,诗中期望张浚把“社稷扶持了,乾坤整顿成”。第二年又作诗贺张浚生辰,期望张浚:“土宇未复,繄公鼓之。国论未休,医公断之。”把抗战和治国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抗战派大臣身上。然而张浚后来遭到秦桧等人的陷害,被贬到西南去,张元幹的期望也落空了。 

  9、以诗文悼祭李纲 

  1140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李纲因临其弟之丧,哀痛过度而逝。张元幹亲临李纲之丧,作《挽少师相国李公五首》深表哀悼。其中第四首云:“壮志深忧国,丹心笃爱君。谤书兴众枉,谏疏在奇勋。风咽梁溪水,山悲湛岘云。空馀双鹤舞,鼓吹不堪闻。”既赞扬李纲的爱国和功业,又惜其遭谤去国。四月十五日又为文祭李纲,再赞李纲“拨乱反正,扶危救倾。奋不顾身”无人比得上;并对其受到小人的诬陷中伤而感到愤恨不平。十二月十四日李纲下葬,元幹又为文以祭,“意东山之起兮,夫何哭于西州之路”,说自己期望李纲东山再起,却不断李纲竟逝世了。后来又写了《追荐李丞相设斋疏》。元幹为什么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作诗文悼祭李纲?就国家而言,李纲身系国家安危,李纲之死是抗战事业的一大损失;就个人而言,元幹失去了一个最为尊敬的伯乐和师尊。故其文辞特别哀切,实际也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痛和对主和派的愤恨。 

  10、赋《贺新郎》送胡诠谪新州 

  胡诠因反对和议,上书请斩秦桧、孙近等三人,于绍兴9年(1139)正月被贬福州。三年后秦桧极不甘心,又将胡诠除名(剥夺做官资格),送广东新州编管(即管制)。在秦桧频频迫害与胡诠有牵连的人的情况下,元幹激于爱国义愤,置迫害于不顾,作《贺新郎》词为胡诠送行,表现了鲠直不屈的性格和对权奸无耻迫害的轻蔑。 

  原词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尺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意译 

  我们做梦也不忘中原。怅恨在萧瑟的秋风里,敌兵连营吹响的军号,故宫已荒废长满了野黍。为什么昆仑砥柱倾折,敌兵像洪水似地到处乱窜。千万落村庄却群聚着狐狸野兔?老天高高在上其意难以问明,况且人心容易老暮向谁诉说悲痛,更悲痛的在这江边,送您远谪到新州去。 

  岸边杨柳初生凉意暑热渐消。耿亮的天河已经斜了,星星稀疏月光渐淡,一朵朵云志正缓缓地飘过。江山万里谁知您在何处?回忆咱们常在夜晚对坐着谈论,如今您到鸿雁都不肯去的地方,即使写好了信托谁带去?咱们放眼青天缅怀古今兴亡和先哲,哪肯像小儿女们计较私人恩怨?举起酒杯,听我唱刚刚写出的《贺新郎》吧! 

  此词从梦魂常绕中原,写到中原沦陷后的荒凉残破,提出三个责问,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归咎其意向难明,表露自己悲伤的情感,转入写送别的主题。下片写送别时的自然景物同,表明送别的时间。接着回忆离别前“对床夜语”的友情,并想到别后的友情难通,悲愤之情一层深入一层,然后用“目尽青天”两句抛开悲愤,要放眼青天缅怀古今,暗示胡诠不是为个人而是为国家兴亡为念,最后以酒和《贺新郎》为胡诠送行,表明对胡诠的同情和支持。 

    

  最后十年 

  60岁至70岁(1151-1161) 

    

    一、遭政治迫害入狱抄家 

  元幹因作词寄李纲和送胡诠,得罪秦桧,于1151年(绍不21年)初春,被迫赴临安(杭州,当时是南宋京城),入大理寺(相当于今天最高法院)狱中,被削籍除名(即取消做官资格),并抄家。凡涉及讽刺现实的诗词均被搜去。所以他的诗词散失不少,留下有批判现实精神的作品也不多,都是权奸政治迫害所造成的,不能不令愤恨。 

  二、蔑视政治迫害 

  这一年夏天元幹出狱,但官籍被取消了,连致仕(退休)应发的养老费也没有了,成了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他作了一首《水调歌头·罢秩后漫兴》表达此时的心情。“矫首汉廷疏”,说被政治迫害后,他与主和派把持的朝廷疏远了,做官已没有希望,更不能报国立功。但他蔑视这种无端的迫害。“毕竟凌烟像,何似辆川图。”即使立功在凌烟阁上为留下画像,还不如优游于山水之间自由自在。表明他对权奸的轻蔑,心情仍然旷达。 

  三、重游太湖作词抒愤 

  元幹出狱后离开临安,初秋漫游至湖州太湖。故地重游而中原仍然沦陷于敌,不禁悲愤交集,写下了《水调歌头》一词,词曰: 

  原词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必。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可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凝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雄心在,付与百川流。 

  意译 

  我是有雄心壮志的人,如今被削掉官籍隐居去了。再次来到湖州,见到太湖已是三伏过了的秋天。湖上风波声在耳边摇荡,身外的功名已飘忽无望,哪有机会杀敌报国?辜负了男子汉堂堂之志,怅望着故园生愁。 

  梦中中原依然沦陷,梦醒时不禁老泪纵横,这泪水能够洒遍南方处处。想起当年湖海之士陈元龙,有无私的英雄豪气。我头发短了两鬓也白了,夜晚大雨倾泻瓦沟上哗哗响,我却喜欢听这雄壮的声音。我的雄心壮志还在啊,只是都付给百川之水东流去了。 

  全词借重游太湖抒情,这次离前次游太湖已过了十多年,中原依然沦陷,自己也壮志难酬,被削籍之后,更没有报国的机会,深感辜负了当年壮志,愁对故园,不禁流下了老泪,简直可以洒遍南方。但他表示虽老而雄心犹在,然而又痛感难以实现。悲愤交集,声调激越而又苍凉。 

  四、作《甲戍自赞》坦露心情 

  元幹一生写“自赞”四篇:《自赞》、《庚申自赞》(51岁)、《丙寅自赞》(55岁)、《甲戍自赞》(63岁)。 

  自赞中自我写照,自我坦露。 

  自我写照 

  说自己形似“侏儒”,“而行容与”。前句说自己身材矮小,后句说形貌闲暇自得。到50岁时,鬓发依然“粗黑”。“脩然岸幅巾”是他头上所戴。 

  自我坦露 

  1.生平坎坷:“所历者,皆风波之畏途。” 

  2.坚守大节:“所守者,独出处之大节”,“辨得所向方圆”。 

  3.壮志难酬悲愤:“休拈翰墨文章,说甚安危治乱?” 

  4.对被政治迫害的愤恨。 

  “胡为元命年,辄下廷尉吏?业风何见吹,逆境忽现示。倘非造物慈,孰贷小人戾?” 

  5.晚年豁达心态 

  “陶陶兀兀,遇饮辄醉,着枕即寐。一念不生,万事不理。至于酒醒梦觉,则又大笑而起,摩腹叩齿,孰不睥睨曰:‘此老真甚愚!” 

  这是真实的写照,生动的坦露,但说他“一念不生,万事不理”即不尽然,因为爱国和壮志始终难以忘怀。 

  五、结识杰出词人张孝祥 

  元幹最后10年基本都在外漫游。1158年,寓居杭州西湖之畔,结识杰出词人张孝祥。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24岁以状元及第,才华横溢。这时元幹68岁,而孝祥年青,同气相投,交往甚欢。元幹多次热情款待,孝祥甚为感激,曾给元幹信云:“仰蒙笃宗盟之契,奖予非他人比。感激恩义,铭镂不忘。”又推赞元幹“高名全节,照耀宇内。”张孝祥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著有《于湖集》。其词风与元幹颇相似,显然受到元幹的影响,从其所作的《六州歌头》可以看出。据说此词作于孝祥任建康留守席上,抗金统帅张浚读后,感动得为之罢席。 

  六、作词追念师尊陈瓘 

  1159年(绍兴29年)夏秋之间,张元幹应陈瓘之子户部侍郎陈正国之邀,到苏州校订《了堂先生文集》。在此同时,元幹将当年陈瓘对他的教诲写成10首绝句,表示追念和感激。诗序中说: 

  “行年十七矣,日暮途远,恐惧失坠,犹追记平昔所得先生语言,裁为十绝句……庶几流传不泯,俾天下后世尊其所闻,常仰之如泰山北斗,则小子与有荣焉。”古稀之年的张元幹,尚如此景仰感念师尊陈瓘,足见陈瓘对其影响至深,也可见元幹尊师重道的虔诚。 

  七、文学主张 

  元幹在其晚年所作之《亦乐居士集序》等文中分别提出文学创作的主张。 

  1.推崇诗骚 

  元幹认为《离骚》与《诗经》六义相表里,虽多比不,但都是正而不滛,哀而不怨。所以古今文学创作,都推崇屈原、宋玉为楚辞之盟主。 

  2.反对摹仿 

  元幹认为《九怀》、《九叹》、《七发》、《七启》等骚赋,都是着意摹仿楚辞的作品,未免重复。姑置工拙不问,而开卷便使人易倦。主要是千篇如出一辙,追逐在前贤步武之间,虽然费尽心力,终不能跳脱前人创作旧框框。 

  3.要有精神发挥 

  元幹认为文章可以起斡旋天地造化的作用,但要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一是本人要具有好的资质,二要有好的老师、一篇文章就像人的一个身体,五官百骨万态各自不同,上下左右难以倒置。但最重要的必须有精神发挥,否则就像土木偶那样毫无生气。 

  4.文学创作要继承良好传统 

  元幹认为前辈主张诗学杜甫、文学韩愈是确当之论。欧阳修改变宋初的文风,是因为他学韩愈;三苏之文所以闻名,是他们都出于欧阳修的门下;东坡和山谷之诗不俗,是因为取法于杜甫。 

  5.文章要写得活脱 

  要求血脉贯穿全篇,首尾俱应,要像常山之坨变化自如,又像风吹水上自然成纹,又要像演员演戏,出场给人留下好印象,退场让人越想越有味。 

  从其文学主张看,元幹的文学创作是既继承了良好的传统,又能跳脱旧的框框,注重时代精神的发挥,所以能够顺应时代大胆创新,发挥其爱国精神,创作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词篇。 

  八、作《陇头泉》词回顾一生 

  这是原元幹最后一篇的词作,时年七十岁。 

  原词 

  少年时,壮怀谁与重论?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奏公车治安秘计,乐游幕谈笑从军。百镒黄金,一双白璧,坐看平辈上青云,事大谬,转头流落,徒走出修门。三十载黄梁未熟,沧海扬尘。 

  念向来浩歌独往,故园松菊犹存。送飞鸿五弦寓目,望爽气西山忘言。整顿乾坤,廓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更有几渭川垂钓,投老策殊勋?天难问,何妨袖手,且作闲人。 

  意译 

  年轻的时候,谁能跟我多谈雄心壮志呢?写好文章不过是雕虫小技,要知道理想是最重要的。我的理想是坐公车献上治安秘计,也乐于从军在营幕里谈笑论兵。受到两千两黄金,和一双白璧的重礼之聘,让同辈们坐着看我直上青云。不料所想的事大错了,一转头之间被迫流落,空手走出京城。三十年了理想尚未实现,世事却起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想当时独自高歌回家去,可喜家园里松菊依旧长着。一边目送飞鸿一边弹着五弦琴,望着西山爽气乐得难以言说。整理好国家,肃清世上祸乱,男子汉这雄心壮志一定要实现。可是有几个人能像姜尚,隐居渭水边垂钓还能立下奇功?老天高高在上难以问明,何妨两手插在袖管里,姑且做个闲散的人吧! 

  这是张元幹对自己一生具有总结性的词作。上片写年轻至辞官归隐,理想十分豪壮却没能实现;下片写归隐生活,仍望实现理想却十分渺茫的无奈。全词充满慷慨悲愤与苍凉。这说明其一生无论何时,无论处境如何,都不忘国难,都不忘报国。真是“亦祭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是名副其实的爱国词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