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永泰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的通知
来源:永泰县 时间:2021-11-26 09:58 浏览量:
 樟政办202157

 

 

永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永泰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

《永泰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永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118

 


 

 

 

永泰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

 

 

 

 

 

 

 

 

 

 

 

 

 

永泰县应急管理局

○二一年九月


 

   1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2

一、“十三五”期间建设成效 2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5

第二章  总体要求 7

一、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8

三、主要目标 9

第三章 主要任务 12

一、健全权责分明的应急管理体系 12

二、构建综合风险管控体系 15

三、建设高效有序的应急救援体系 18

四、健全应急科技发展机制 21

五、构建全社会共治应急管理体系 22

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 25

七、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31

第四章 重点工程项目 35

一、应急管理信息化工程 35

二、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建设工程 35

三、应急管理综合保障建设工程 36

四、风险普查与隐患排查工程 36

五、实施保护生命工程 36

六、旅游安全体系建设工程 37

第五章  保障措施 37

一、强化组织领导 37

二、强化经费保障 37

三、强化评估考核 38

附件:拟建设重点工程项目表 37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全力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推动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绿色发展先行区的新永泰具有重要意义。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县委和县政府具体部署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永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编制《永泰县“十四五”应急管理专项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述了“十四五”期间永泰县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是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履行应急管理职责,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措施,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期间建设成效

“十三五”期间,永泰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深化专项治理、排查治理隐患、夯实基层基础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各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相关指标基本完成,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十四五”时期持续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1.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县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职能过渡完成转隶,建立了以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为主要任务的多职能、大应急的应急管理工作新格局,有效促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急管理工作贯通,逐步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大应急管理体制

2.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有效推进。完成全县救援力量调查摸底,有效推动应急救援力量整合,将全县民兵队伍纳入应急资源体系,与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面壮大全县应急救援队伍,促进6支专业扑火队转型升级,为实现更加高效的应急处置和救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应急救援保障能力不断加强。打造全县应急指挥中枢,建成县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进一步健全预案体系,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不断健全“大预防、大应急、大救灾”格局,切实提高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强化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管理,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器材室,有效提高全县应急救援能力。

(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1.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逐步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建立,出台《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责清单》,全面强化各级党委、政府、有关工作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形成层层联动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动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有效运行。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组织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工程三年行动。

2.安全防控体系不断完善。逐项推动改革发展实施意见落实,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创新,出台《重大安全隐患点监管责任人制度》,强化重大安全隐患点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全县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建立全县各领域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工作机制,扎实推动全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监管执法年”活动。深入开展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诊断分级工作,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出台《永泰县民宿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建立乡村旅游民宿等新业态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监管机制。

3.全社会安全发展共识不断凝聚。全面开展全社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安全宣传“五进”和“永泰安全发展行”活动,安全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和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权力清单,规范安全生产行政审批,依法依规制定工作流程图,做到依法用权、规范行权、群众督权。

(三)防灾减灾救灾建设持续推进

1.完善应急救灾机制有效构建了覆盖县、乡镇、村三级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和“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灾害救助机制,不断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管理报送网络完善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调拨、使用等机制,促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

2.推进自然灾害避灾安置点建设。规范建设自然灾害避灾安置点,建设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示范避灾点,加强基层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建设,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和应对能力。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村居的避灾点建设,做好新建避灾安置场所的功能设施配套设置。

3.建立救灾物资保障新模式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拓展救援救灾物资供应渠道,形成以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和市场运营有机结合的救灾物资保障新模式,保证灾民第一时间有地方住,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的水喝做好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与农房保险工作,鼓励保险机构参与救灾重建,探索救灾资金多元化投入,助力恢复重建家园。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的机遇

“十四五”(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将为我县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强大政策支持;县委和县政府加强领导,狠抓责任落实,为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十三五”期间,县委和县政府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建立和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切实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积累了有利的条件。三是今后五年,是我县全面开启现代化美丽永泰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期;是发挥永泰生态优势、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三大优势叠加、

(二)面临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县自然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发生频率高的基本县情没有改变,应急管理体系基础弱、底子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各类灾害事故风险交织叠加,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1.应急管理体系薄弱环节比较突出。应急管理工作形势更加复杂,各类风险的跨界性、关联性、穿透性、放大性显著增强, 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时间短、基础弱、底子薄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高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应急管理技术人才明显缺乏,应急物资储备保障还不完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合成合力与协调一致还不够。应急管理信息化手段相对滞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我县应急管理工作的支撑作用发挥不明显。

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难度不断增大。部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标准化创建水平总体不高,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不足,安全基础工作不扎实。区域性安全风险依然较高,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等领域的安全风险越来越大,重大风险精准防控仍然不够,基层基础仍然薄弱的问题仍未根本改观等短板亟待全面补齐。

3.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还需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防控要求更高,防灾减灾救灾规范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的信息化、智能化基础仍需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指挥通信、轻型智能工程机械等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运用尚待进一步发挥其优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 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守牢安全生产底线,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为建设“生态旅游城、人居幸福地”的新永泰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应急管理事业的体制机制,把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决担起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责任,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政治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着力点,统筹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着力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与应急救援等工作,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

坚持预防为主、防救并举。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注重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注重减少灾害损失向注重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与社会协同配合,通盘考虑,多措并举,完善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社会参与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形成最大合力。

坚持科技引领、数字赋能围绕“全灾种、大应急”救援处置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中的引领作用。用数字化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强化科技支撑,持续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自动化、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通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趋势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事件应急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1  永泰县“十四五”应急管理总体目标对应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规划目标

指标

属性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约束性

2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0

约束性

3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

约束性

4

十万人口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0%

约束性

5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1%)

预期性

6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7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人

预期性

注:带()指标为五年平均数,其余为期末达到数。

 

(二)分项目标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2025年,应急管理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全面完成乡镇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有效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

2.安全生产防范治理能力全面提升。2022年,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目标。到2025年,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更加健全,安全监管执法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生产安全事故控制指标全面下降,安全风险早期识别、综合监测预警能力不断增强,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自动化、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

3.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2023年,基本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到2025年,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灾害防御能力和灾害救助能力不断提高,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全民安全素养显著提升。广泛开展“互联网+”、大数据等智慧防灾减灾救灾技术应用,构建重大风险隐患全覆盖的多层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努力建成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率达到100%,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森林火灾受害率小于 0.8‰,因洪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 0.7%以内。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健全权责分明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总目标,调整完善议事协调和指挥机构,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安委办、防汛办、森防办、减灾办等议事协调机构运行规则和工作制度,增强应急管理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机构,协调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统一、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部门统筹协调、消防救援主调主战、各方力量高效协同”的全要素联合作战指挥机制,健全快速发现、及时救援、有效救治、妥善救助“四位一体”联动工作机制。

健全基层应急管理机构。组建由乡镇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具体承担基层应急管理的统筹、协调、指挥、考核等职责,落实机构、人员、职权、装备和经费,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落实乡镇、工业园区和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责任。加强村级应急管理力量建设,明确村级党组织书记为应急管理工作主要负责人,在党员干部中择优配备应急管理员。

(二)严格落实应急管理责任

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责任。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领导干部政绩等考核内容,压实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班子其他成员的应急管理工作责任。

严格部门监管责任。全面梳理、编制权责清单,明确职能部门职责边界。建立部门监管职责动态完善机制,加强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安全监管,消除监管盲区。

压实属地应急管理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地方高质量发展、平安建设、部门绩效等考核内容。健全分级响应机制,明确应急管理事权划分、灾害事故响应程序,落实地方主体责任。

(三)健全完善应急协同联动机制

制定响应机制。制定灾害应急处置流程图,完善事故灾害分级响应制度。建立周边地区、军地协同、社会救援力量参与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机制,确保一旦有事突击力量应急响应及时到位,应急资源融合到位,应急抢险救援有力有效。

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涉灾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健全工作规程,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成效。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协同机制、灾害事故处置应对协助机制、灾害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和灾害事故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提高整体快速反应能力。

完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区域合作协同联动机制,提高区域协同防御与应对险情事故和敏感事故的能力。建立联合指挥、灾情速报、资源共享机制,强化跨区域协同演练,加强周边地区重大风险的联防联控。

完善救援力量协同机制。健全军地协同机制,建立应急救援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应急救援合力。完善政府与企业、社会救援力量的协同机制,将社会救援力量纳入应急管理体系,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应急救援行动。

(四)健全完善应急管理法规制度体系

严格依法行政决策。完善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定期开展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和专项审查。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放管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地方承接能力建设。

深化推进执法改革。扎实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加快形成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强化监管执法保障,制定基层应急管理执法力量配置标准,优化基层执法机构人员配置,加强执法装备和车辆配置。

完善监管执法机制。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强化执法全过程监督。完善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机制,健全应急管理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裁量标准。

二、构建综合风险管控体系

(一)注重风险源头预防管控

强化规划管控。深化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和分灾种防治区划,科学设置高危行业产能的生产区域、储存场所、经营市场和运输干道,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完善城乡综合防灾规划,规范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机制,明确避难场所场地及配套设施标准,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风险评估管理。聚焦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重点领域,绘制安全风险图,形成安全风险链条、防控清单和责任清单。健全城乡规划、建设、运行等全周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定期开展重点行业、区域、城区安全风险评估,健全安全风险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各类风险隐患识别、评估、监测、预警、处置等全过程动态管理。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编制风险分布图,提升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严格安全准入。全面实施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安全准入标准,制定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等“禁限控”目录,严格产业园区空间和安全准入管理。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论证机制,完善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防范化解产生安全风险。

(二)提升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建设风险综合感知网络。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推进重点领域安全风险感知网络建设,重点加强城市燃气、供水和排水管网、桥梁和隧道等城市生命线监测;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网络,优化水旱、气象、地质、森林和农业等灾害监测核心基础站点和常规观测站点布局,形成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的事故灾害风险智能监测感知网络。构建“一中心、多系统、全场景、泛应用”的预警系统,绘制水利、地灾、森林火险、应急救援队伍等多要素城区风险数字化地图,实现风险评估、应急响应、指挥调度、资源调配等功能。

提高灾害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大数据分析,提升灾害事故分析研判、预警能力。完善跨部门、跨地域的气象、水文、地质、森林火灾等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全灾种、全流程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智能分析研判能力。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充分运用政务新媒体等途径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提高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实现预警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开展监测预警信息规范化建设,建设完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梳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种类和内容,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效率。健全灾害事故信息报送系统,依托各类基层信息员队伍,构建基层信息报送网络,完善重大和紧急情况信息直报制度。加强应急值班值守信息处置,增强信息接收的时效性、准确性,不断提高信息首报、续报和终报的全程报送工作质量。

(三)推进自然灾害综合治理

强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管控。落实各涉灾部门风险管理责任和属地政府主体责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提高基层灾害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加强全县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治理,全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掌握风险隐患底数,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形成支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实施灾害风险清单式管理,落实风险隐患动态销号和闭环管理。

提升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工程防御标准,大力推进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等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加快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居民搬迁避让。

提升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健全恢复重建工作机制,科学评估灾害损失,编制重特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规划。健全灾情核查评估、灾害救助资金预拨和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联动等机制。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加强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建立资金直达灾区和项目机制。

三、建设高效有序的应急救援体系

(一)健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加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制定消防救援力量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和应急救援任务相匹配的消防救援力量体系。科学发展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加快地震地质、水域、山岳、森林等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加强乡镇消防队伍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灭火救援力量体系。

推进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强化地方政府和企业所属各类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通信应急、电力保障、工程抢险、特种设备、道路桥梁以及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等行业领域,建立完善专兼职应急救援专业化队伍。

加强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鼓励支持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发展,完善社会应急力量管理服务制度,规范引导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推进各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之间建立联盟组织,严格规范社会应急救援队伍日常管理,建立统一指挥调度机制和资源协同保障机制。

健全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专家队伍。组建综合、危险化学品、交通等专业组别的专家队伍,建成覆盖灾害事故各种类各专业的应急救援专家队伍,提高应急救援处置水平。

(二)优化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加快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及时修订本级、本部门应急预案和工作规程,推进应急预案体系结构化、场景应用化建设。建立应急预案统一管理的简明化、数字化数据库,全面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应急预案文本电子化、流程可视化、决策指挥智能化。

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评估和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演练,加强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检查,全面提升应急预案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三)完善应急救援综合保障体系

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健全应急物资分级分类储备标准,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提升物资实物储备能力加强应急物资管理。完善高效调拨调运机制,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应急物资保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应急物资实物储备、社会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管理制度,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点面结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加强应急物流保障。统筹紧急运输资源,完善紧急运输网 络,健全多方参与、协同配合的紧急运输体制,完善集中统一的应急物流管理和指挥机制。建立大灾巨灾交通保障机制,探索与专业物流企业合作模式,共建共享物流资源,提高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建立重要应急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场地的紧急征用、租用及补偿制度,加强应急指挥车辆、值守人员、经费投入等保障机制建设。

加快建设应急通信网。推动建成天空地一体、全域覆盖、全时贯通的应急通信网体系,为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统一指挥提供韧性抗毁的通信网络支撑,保障“断网断电断路”等极端情况下的通信能力。统筹推进应急指挥信息网、卫星通信网、短波通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融合通信调度平台,逐步推进有线、卫星和无线通信网融合互通,提升通信网络保障能力。加强应急通信装备配置,支持基层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应急机构配备小型便携应急通信终端

四、健全应急科技发展机制

(一)强化人才支撑作用

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全面落实应急管理干部轮训制度,实施三年干部轮训行动探索与党校共建应急管理现场教学点或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培养应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应急管理干部教育培训。

建设应急管理专家智库。统筹建设应急管理领军人才队伍,强化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推动建立应急管理智库及其会商制度,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强化应急信息化建设

完善应急指挥系统。构建“一中心、多系统、全场景、泛应用”的智慧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构建较为完备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为应急指挥提供必要的物理场所和信息化基础支撑系统,实现风险评估、应急响应、指挥调度、资源调配等功能。

构建应急感知网络体系。依托应急通信网络、公共通信网络和低功耗广域网,构建全域覆盖的感知数据采集体系,实现对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频发地区和高危行业领域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为风险信息多维度分析提供数据源。

完善应急管理数据库。梳理各部门应急管理数据资源,编制数据共享目录,制定数据标准规范,统筹规划数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应急管理数据,融合相关行业和互联网数据,形成全方位获取、全网络汇聚、全维度整合的海量数据资源治理体系。

(三)深化智慧应急数字化运用

推动应急成果转化运用。推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完善应急管理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加快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在应急关键技术体系建设中运用。

积极培育应急产业发展。加大应急产业的培育力度,制定应急产业发展培育计划,鼓励打造覆盖应急救援、应急指挥、应急通讯等领域的先进应急装备产业发展。加大应急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金融机构加大对应急管理科技创新和应急装备产业信贷支持力度。

五、构建全社会共治应急管理体系

(一)加强应急文化建设

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完善应急安全科普宣传教育保障机制,推动应急安全知识宣传和科学普及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深化推进安全宣传“五进”,应急安全宣传教育在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和家庭全覆盖。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提升全面安全文化素养。

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平台建设。推进应急(安全)宣教体验馆建设,建设一批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利用新媒体、虚拟社区、移动客户端等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应急科普宣教的知识性、趣味性、交互性,不断提高社会大众防灾减灾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推动应急管理培训学习。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大培训,全面提高应急管理素养。充分利用党校、网络学校、应急管理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应急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开展交通运输、旅游、教育等行业从业人员救援能力专业培训。

推进企业员工应急文化素养提升。深入开展企业员工应急管理技能大培训,实现全县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重点岗位人员培训全覆盖。深入实施高危行业企业员工应急技能提升工程,提升培训针对性、专业性。

(二)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机制。推动《福建省志愿服务条例》和《福州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贯彻落实,鼓励发展专业性应急志愿者队伍,提升应急志愿服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支持和引导,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力量参与机制。探索建立紧急征用、救灾补偿制度,研究和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防灾减灾救灾服务事项,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投身防灾减灾救灾,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建立完善社会化救援补偿政策。提出鼓励和支持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财政、税收、补偿政策,以及建立政府调动社会化应急救援队伍的费用补偿机制的措施。建立健全抢险救灾社会车辆免费通行机制,加快健全完善应对灾害事故征用社会资源与征用补偿办法,做到依法依规征用,合理补偿征用损失,大力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优势参加应急救援。

(三)发挥市场参与应急作用

强化应急管理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完善自然灾害领域信用体系,依法依规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动态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修复机制。

发展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强化社会化服务监督管理,健全社会化服务制度,制定完善政府购买应急管理服务指导性目录,拓展社会化服务模式,采取政府购买、行业互助、企业自助等多种形式,协助解决生产或管理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强化社会化服务监督管理,推动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全过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完善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有效发挥事故灾害保险作用,推动建立规范合理的灾害风险分担机制。加大安全生产责任险统筹推进力度,依法推进高危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投保。推进巨灾保险制度,促进巨灾保险推广实施。加强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保障,加快建立保险机构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

(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强化党委政府领导。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

管、失职追责”,强化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责任,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本级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考核权重,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建立安全生产巡查制度,督促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履职尽责。

厘清职责边界。厘清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边界,制定并公布安全生产权责清单,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职责分工。厘清行业安全职责,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县直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执法责任和监管范围,完善安全生产权责清单。

(二)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实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法定责任,切实做到安全责任到位、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安全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五到位”。

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企业依法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形成安全技术团队。加强企业基层班组建设,建立岗位安全生产责任清单,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推动企业保证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严格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使用制度,确保足额提取、使用到位。

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激励约束、分类监管和动态管理等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安全技术设备设施改造等支持政策,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及时更新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

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机制,指导督促企业建立重大隐患内部挂牌督办、风险隐患排查、评估、治理的长效机制。健全隐患分类分级标准,在各个领域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加强源头安全风险防控。严格高危企业安全准入。加强有关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竣工等环节的安全把关,防止从源头上产生隐患。开展危险源分类分级及防控,做好重点区域安全规划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管网运行安全监测,推进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前端感知系统建设,提升城市地下管网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制定安全风险辨识与管理指南,绘制安全风险电子地图,构建安全生产风险一张网,整体呈现全县各类风险点分布、等级情况,充分利用“互联网+安全生产”技术与大数据共享分析,推动安全风险防控与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四)健全安全生产法治体系

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安全生产公益诉讼制度,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健全审批许可制度,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信用管理,大力推进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强化基层安全生产执法力量配备,优化安全监管执法人员结构,完善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强化执法工作条件保障。

完善规范安全监管执法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裁量基准制度,制定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手册。建立执法行为审议和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评估执法效果,防止滥用职权。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和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发布重点监管对象名录。强化监管执法和跟踪问效,强化事故调查和挂牌督办,及时向社会公布事故处理情况。严格实施重大非法违法行为备案督办、“黑名单”和“一案双查”等制度,开展典型案例公开审判和约谈警示。

(五)加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

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能力

建设,加强执法资金、物资、技术投入,配备执法用车和相关设备,逐步形成“有机构、有人员、有职权、有装备、有经费”的基层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强化安全生产技术与人才支撑,建立安全专家智库,健全安全生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提升工业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加快形成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协同推进发展格局。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提高事故风险监测监控、预测预警能力。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建立完善安全生产应急评估长效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规范化管理,加强重点行业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推动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制订应急预案演练计划,依法组织开展综合性或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推动企业应急演练制度化、经常化和全员化。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和文化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宣传与警示教育,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全民公共安全教育、警示教育和应急避险教育,把安全生产宣传纳入社会公益性义务宣传范畴。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实施职工先培训后上岗、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师傅带徒弟和班组长安全培训制度,把好职工岗前准入关口。开展安全文化示范建设,加快培育安全产业发展,全面加强安全文化阵地建设。

(六)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行动

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质量。全面落实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通过总结分析三年整治安全生产共性问题和突出隐患,找准深层次矛盾和原因,建立健全、补充完善相应的具体制度和措施,全面巩固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效果和质量。

推进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综合运用安全生产大检查、事故查处、技术改造、联合执法等手段加强全方位安全监管和隐患整治,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消防、城市建设、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安全等专项整治。

实施一批保护生命工程项目。组织实施高风险领域综合治理工程、安全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工程、道路交通安全防控能力提升工程和消防安全防范基础提升工程等一批保护生命工程项目,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及时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

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加强庄寨文化旅游安全管理,探索特色化古建筑安全保护路径。强化重点领域和环节监管,开展旅游包车、旅游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及景区地质灾害、节庆活动、消防安全、旅游客运车辆“导游专座”制度等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和联合整治。规范旅游安全监督管理、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加强旅游安全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提升旅游安全能力。

七、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一)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防灾减灾机制体制。健全完善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防灾减灾联席会议、需求专报、情报会商、协同指挥等制度,规范防灾减灾应急协同指挥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定期开展联合协同指挥演练,提高协同指挥能力。

健全灾害信息共享应对机制。加强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互联互通,构建统一的灾害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及时共享。推进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规范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工作流程。

健全防灾减灾物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集中生产调度、紧急采购和征用补偿、紧急调运分发等机制,为应急物资储备的高效调运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自然灾害监测网络系统建设,建设防灾减灾“一张网”。构建针对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体系,实现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评估与趋势研判,形成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的自然灾害监测感知网络,为防灾减灾策略制定及指挥调度业务的开展提供信息支撑。

加强自然灾害信息报送。建立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调查评估制度,推进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提高政府灾情信息报送与服务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三)提升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修订和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完善应急响应启动标准,细化应对工作流程,切实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减灾救灾队伍建设。加强综合性救援队伍和地质灾害、森林防灭火等专业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健全社会应急力量规范化管理、应急调用、与专业应急队伍共训共练等机制,加大对规模化、专业化较强的社会化应急力量支持力度。

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平台,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减灾救灾,构建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健全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和救助机制,统筹做好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因灾倒损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

(四)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能力建设

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工程防御标准,大力推进防风防汛、防洪排涝、森林防灭火、防震减灾等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完善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预警设施设备配置,切实抓紧群测群防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洪水灾害防治水平。

加强防灾减灾人才技术支撑。统筹建设自然灾害防治领军人才队伍,强化防灾减灾救灾专家队伍建设。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支持和引导,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防灾减灾救灾服务事项,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的宣教与科普。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示范点创建活动。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推动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建设防灾减灾科普宣传阵地,积极利用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中小学校等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教育。

强化防灾减灾救灾物资保障。完善应急物资储备调拨和协调机制,建立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机制。健全市场和社会参与的应急物资保障机制,落实好实物储备、协议储备、生产和运输能力储备,确保关键时刻应急物资及时保障到位。

加强林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强化森林火情监测预警,坚持森林防灭火一体化,提高火灾应急扑救指挥能力和森林综合防灾抗灾水平建设7座防火瞭望台、60公里生物防火林带,维护生物防火林带60公里。加大森林防灭火物资储备,进一步建设预防体系,建立健全森林火灾预防和处置火灾机制,加强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探索森林防火数字化管理模式,提升护林员智能化巡护平台,加强护林队伍的专业化培训,提升火灾综合防控能力。

加强地质和地震灾害防治继续实施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工程治理、搬迁安置、监测预警等综合治理工程,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应急避难场所,逐步提升防灾避灾能力。实施地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建设地震灾害风险数据库,努力掌握风险隐患底数。

第四章 重点工程项目

 

一、应急管理信息化工程

强化,实现应急指挥平台和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平台融合功能,强化“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支撑,具备5G、专网等先进指挥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安全性。

突出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预报预警能力。整合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推进功能全面的应急指挥场所、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网络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尽快形成全县一盘棋、一张网,构建科学先进的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

二、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建设工程

建成若干“场景式+情景式”的防灾减灾救灾体验场馆、安全生产教育体验馆、移动式应急体验馆、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等建设一批应急避难场所与防灾减灾主题公园

推进自然灾害避灾点规范化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建设若干能够覆盖一定范围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和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实施基层防灾减灾示范工程,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成一批基层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示范点。

三、应急管理综合保障建设工程

全面推进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建设综合应急物资库,提升应急物资实物储备能力,加强储备管理模式创新。实施监管执法能力提升项目,完成监管执法装备、车辆配备和办公场地规范化建设。加强无人智能装备、专用车辆、空天地信息处理专用软件系统等先进装备配备。

四、风险普查与隐患排查工程 

全面实施灾害事故风险防控能力提升行动,完成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成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实施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形成风险清单和电子地图。

五、实施保护生命工程 

开展高风险领域综合治理工程、安全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工程、道路交通安全防控能力提升工程和消防安全防范基础提升工程,着力解决一批高风险领域安全隐患,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旅游安全体系建设工程

紧密结合永泰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加强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旅游安全控制系统、旅游安全救援系统建设。依托智慧旅游中心平台,进行旅游安全信息搜集、分析、安全对策制订、安全信息发布等,强化旅游安全信息监测。推动打造全域旅游通用航空防灾、减灾、救灾的安全救援功能,实现全域旅游交通与旅游安全救援系统的有效融合。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管理负总责,对应急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和研究。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应急管理部门要建立推进本规划落实的分工协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强化指导、协调以及监督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强化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建立政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领域重点工作的保障力度。完善政府投入、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经费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破解应急管理难题,落地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确保项目落地实施。

三、强化评估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对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任务举措、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及时评估总结。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监督管理,组织完成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和规划实施成效评估。要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公众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确保规划实施取得实效。对规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供相应解决措施。

 


附件

 

拟建设重点工程项目表

序号

项目

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年限

牵头单位

1

应急管理信息化工程

(1)建设应急综合管理平台,打造全县应急指挥“神经中枢”,实现应急指挥平台和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平台融合功能,强化“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支撑,具备5G、专网等先进指挥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安全性。

(2)突出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预报预警能力。整合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推进功能全面的应急指挥场所、智慧协同的业务应用体系、上下联动的应急指挥网络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2021-

2025

县应急管理局、相关县直部门

2

应急管理科普教育建设工程

(1)建成若干“场景式+情景式”的防灾减灾救灾体验场馆、安全生产教育体验馆、移动式应急体验馆、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等。建设一批应急避难场所与防灾减灾主题公园。

(2)推进自然灾害避灾点规范化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建设若干能够覆盖一定范围的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和示范性应急避难场所。

(3)实施基层防灾减灾示范工程,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成一批基层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示范点。

 

2021-

2025

县应急管理局、县减灾委有关成员单位、相关乡镇政府

3

应急管理综合保障建设工程

(1)全面推进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建设综合应急物资库,提升应急物资实物储备能力,加强储备管理模式创新。

(2)实施监管执法能力提升项目,完成监管执法装备、车辆配备和办公场地规范化建设。

 

2021-

2025

县应急管理局、相关乡镇政府

4

风险普查与隐患排查工程

 

(1)全面实施灾害事故风险防控能力提升行动,完成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地震灾害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成分类型、分区域、分层级的自然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

(2)实施企业安全生产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形成风险清单和电子地图。

 

2021-

2025

县减灾委有关成员单位、各乡镇政府

5

实施保护生命工程

开展高风险领域综合治理工程、安全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安全监管能力提升工程、道路交通安全防控能力提升工程和消防安全防范基础提升工程,着力解决一批高风险领域安全隐患。

 

2021-

2025

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各乡镇政府

6

旅游安全体系建设工程

(1)紧密结合永泰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加强旅游安全预警系统、旅游安全控制系统、旅游安全救援系统建设。

(2)依托智慧旅游中心平台,进行旅游安全信息搜集、分析、安全对策制订、安全信息发布等,强化旅游安全信息监测。

(3)推动打造全域旅游通用航空防灾、减灾、救灾的安全救援功能,实现全域旅游交通与旅游安全救援系统的有效融合。

 

2021-

2025

县文旅局、相关乡镇政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