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源远流长。时间虽如流水,但却抹不去历史的痕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永泰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目前,永泰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8项,其中省级非遗3项(虎尊拳、椽板龙、张圣君信俗),市级非遗5项(舞纸狮、永泰山歌、山葡萄藤编织制作技艺、葱饼制作技艺、檀家拳),县级非遗31项。为了迎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推动永泰非遗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永泰县融媒体中心特开设《“泰”不“遗”样》专栏,助推非遗发扬光大。
舞龙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自古以来,龙就象征着祥瑞。逢年过节,人们就通过舞龙来纳祥祈福。在永泰有一项舞龙活动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便是埔埕椽板龙。
穿过鹅卵石铺成的古老而弯曲的巷子,走进梧桐镇上埕村的黄氏宗祠,记者看到,几位村民穿着艳丽的服装,手举着龙珠和长龙,随着他们的舞动和奔跑,一条长龙在空中飞舞。其中,带头的龙珠舞者是黄氏宗祠理事会会长黄培立,他已经舞了30多年的椽板龙了。
黄氏宗祠理事会会长黄培立:“ 我今年55岁,舞龙已经30年了,现在徒弟都培养了两三个了,我通常都是舞龙头、龙珠。舞龙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需要慢慢练习才行。” 椽板龙通常保存在埔埕村的黄家祠堂里,其由32根椽板组成,每根椽板长4米,加上龙头龙尾,龙身共长138米,需近百人才能舞起来。同时,在每根椽板上,还都装有四个节能灯,外套小红灯笼,舞动起来甚是壮观。
黄氏宗祠理事会会长黄培立:“ 这个龙是黄氏祠堂里最早的椽板龙,代代相传,每年都要检修一遍。一般元宵节才会拿出去舞,每次使用后都要经过整理后完整保存起来,所以至今还有古老的味道。” 椽板龙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乾隆时期达到鼎盛,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传说当时的梧桐镇埔埕村贫穷落后,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乡间便组织舞龙,每家每户自发捐赠一条板凳连接成龙,故称板凳龙。因板凳龙舞动起来太费劲,且动作笨拙不美观,后改用椽板制作,摆起来轻松自如许多,于是改名叫椽板龙。
自古以来,埔埕舞龙就是当地的一项盛大庆祝活动。每逢元宵佳节,埔埕就会举行盛大的舞龙活动。锣鼓一响,龙头一摆,全村老少都自发参与到这场盛事中。
活动开始前,安装好的椽板龙就会被搬到村里的古厝中,参加舞龙的村民来到古厝换衣、拿装备、装龙、举龙……晚上七点过后,舞龙拉开序幕。锣鼓开道,彩旗飘扬,龙一出祠堂走入巷子,就会马上引来村民的围观。龙头上下摆动,龙身不停翻滚。游龙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点上香烛,燃放鞭炮,虔诚迎送。全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全都融入在这一活动之中,热闹非凡。据悉,舞龙活动流传至今,仍然是当地群众增进感情、密切关系的重要纽带。
上埕村村主任黄新国告诉记者,近年来,上埕村深挖本土文化优势,积极开展一系列非遗展示、展演、体验活动等,强化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他们希望可以让更多的青少年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并传承非遗。如今,椽板龙的非遗传承人中出现了不少年轻的面孔,他们从老一辈手中接过了非遗技艺的“接力棒”,弘扬传统文化,助其焕发新活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