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葡萄藤编织制作技艺入选我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永泰县电视台 时间:2019-06-11 08:26 浏览量:

  山葡萄藤编织是我县民间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永泰西北方的丹云赤岸一带素有“三岭又五坑,坑坑有藤艺”之称。近日,山葡萄藤编织制作技艺入选永泰县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下面就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去了解这个古老的技艺吧。 

  张庆明,永泰县首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葡萄藤编制制作技艺传承人。2000年,他师从父亲张天水学习竹编与山葡萄藤编技艺,2006年开办永泰县山本竹木工艺品厂,并于2015年成立植福实业有限公司。在谈到从竹编到藤编的“转身”时,张庆明透露,原本企业专注于出口竹壳制餐具,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客户提出定做藤编包的意向,这让他发现了一个商机。 

  植福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庆明:因为我们2000年开始出来创业的时候就发现我们永泰人就是做这种传统的竹编藤编草编的人非常多,但是当时我们看见他就是做得一个产品都是比较普通的,然后我们在跟外面接触的时候发现日本那边有用这种藤编做包包就比较时尚一点的,然后我们就想着说根据我们永泰人的这种手巧的一种工匠的精神然后把这种技术跟这种藤编包这个相结合起来

  创业伊始,他跑遍霞拔、丹云、白云等各大乡镇,把手艺娴熟的竹草编师傅请到厂里来。一边将老师傅的技艺精华融入到藤包的编织制作中,一边对他们进行统一的培训,使得编制技法更加精进。 

  制藤包要从取藤条开始。在过去,只有经过梅雨季节、泡水充分的10年以上的老藤,才能用做取藤条的原料,这大大增加了藤包的成本。而如今,植福实业经过攻关,已经攻克了取藤时效的瓶颈。 

  取藤师傅林可新: 我做竹编也做了30年了后来就到这里张总厂里面做剥藤剥藤也很有技术大概好的藤技术好的会剥了十几根完整藤都是很完整到这里我也到这里做了十来年了。

  细心剥下的葡萄藤要经历“过剑门”定宽度,“过宽刀”定厚薄等一系列的复杂工序之后,才能送到编工师傅的手中。由于藤编包对于手艺的要求较高,目前只有从业多年的熟练匠人才能胜任编织的工作。除了全程手工制作的独特技艺外,藤编包的材料都来自于全天然的植物,哪怕是包里衬的染色也是坚持绿色天然。植福用生柿子作为原料,将其捣碎,并在水缸里放置两年,这种天然染料不仅防腐、防虫、环保无污染,而且着色异常牢固,即便遇水也不会褪色。因此,采用葡萄藤编织的藤包也被誉为“有生命的包”,不仅结实耐用,而且还能随着使用年岁的增长自然包浆,呈现出被岁月亲吻过的色泽。经过多年的设计创新,目前张庆明已经在国内注册“葡萄曜”商标,产品远销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申请专利100多项。山葡萄藤编织制作技艺的传承是张庆明的心头大事,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对于未来,他也有自己的规划。 

  植福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庆明:我们未来的话在从这个技艺的传承方面我们可能会招更多的年轻人来学这一块我们计划这两三年内成立一个编织学校然后更多的人去系统的对编织这一块有更多的一个认识跟去参与,然后我们现在也开始在开发这个编织软件,然后以后可以从设计呀制作方面,更美观,更方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