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洪涝受灾地区的防病工作必须坚持 “ 预防为主 ” 的方针,重点做好预防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的发生,保护水源和饮用水的消毒,特别是分散式饮用水消毒,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鼠害,把各种可能发生的疫情消灭在爆发、流行之前。
一 . 洪灾过后的起居饮食
不吃淹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肉;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霉变的食物和糕点;不使用污水洗瓜果、碗筷;不喝生水;不将生熟食品混在一起;不搞集聚和野餐活动;不用脏水漱口;不吃生、冷食品或凉拌菜;不共用毛巾和牙刷。最好每餐都吃醋和蒜,既能增加胃内酸度,又能增强胃肠道的防御能力,在吃凉拌菜时,更不要忘记加些醋和蒜泥。
同时,及时清理灾后垃圾,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环境消毒和灭蝇、灭蚊、灭鼠工作。搭建防蚊帐,涂抹驱蚊剂,不要在有钉螺处休息住宿;尽量不赤足接触江河湖水,以避免感染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口服吡喹酮,可预防血吸虫病;口服强力霉素或土霉素,可预防霍乱及副霍乱;注射钩端体疫苗,可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等。要避免过度疲劳,有足够的睡眠,以筑起体内免疫屏障。
二 . 居民怎样做好灾后防病工作?
(1) 要管好自己的饮食,喝开水、吃熟食;
(2) 要及时清理灾后垃圾;
(3) 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环境消毒和灭蝇、灭蚊、灭鼠工作 .
(4) 要保持环境卫生,严防疾病发生和流行。
三 . 灾后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 “ 病从口入 ” 关。
1. 做好环境清理和消毒工作,科学处理粪便、垃圾和污水,消灭苍蝇、蟑螂和老鼠。
2. 注意饮水卫生,做到不喝生水,喝开水,保护水源,做好饮用水的消毒。
3.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品,不生吃或半生吃小海产品;剩饭剩菜要煮透后再吃。
4. 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一旦发生呕吐、腹泻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诊。
保护饮用水源:
1 、尽可能减少污染源
(1) 将卫生防护带内有毒有害物质迁移到安全地带。
(2) 迁移水源防护带沿岸粪缸、牲畜圈,清除垃圾堆。
(3) 打捞垃圾、动物尸体及水面的漂浮物。
(4) 增设厕所、固定垃圾堆放点,专人管理、及时清理,防止污染水源。
2 、重点保护已有的集中式供水水源
(1) 防止洪水淹没深井水,保护地下水源。
(2) 保护自来水厂构筑物。
(3) 抢修净水设备和管道,清洗消毒受淹的饮水蓄水池和水箱。
(4) 根据水质变化,调整净水剂和消毒剂的投加量,保证自来水水质。
做好饮用水的消毒工作:
对集中式供水,严格按水厂标准消毒。分散式饮水,如对水井、山溪水等混浊水须先用明矾按 2 两( 100 毫克)加入 2 斤水的比例作用 10 分钟澄清后,然后消毒处理。
常用消毒方法有四种:
第一种方法:每担水(约 100 市斤)加漂 viper 0.50 克 作用30 分钟。
第二种方法:每担水(约 100 市斤)加漂 viper 精 0.15 克 作用 30 分钟。
第三种方法:每担水(约 100 市斤)加优氯净 0.20 克 作用 30 分钟。
第四种方法:每担水(约 100 市斤)加氨胺 T 0.50 克 作用30 分钟。
四 . 做好垃圾粪便的卫生管理
1. 厕所的卫生管理 : 灾害时要搭建临时厕所,临时厕所一定要做到: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远离水源至少 30 米 以上。有条件的地方可选择塑料缸、桶、陶瓷缸来代替粪池;在无条件的情况下,可挖坑,坑的周围或底部可用塑料膜衬里或水泥和砖砌成。厕坑应做到不渗不漏,粪坑满时应及时清除。厕墙、厕顶可用草席、塑料膜、编织袋布或其它材料围挡。上堤的禽畜也应建临时栏饲养,栏里的禽畜粪便可随时用土垫圈,粪便做到及时清理,减少蚊蝇孳生。
2. 垃圾粪便的卫生处理 : 洪灾期间的垃圾、人畜粪便、淤泥和其它废弃物都要及时清理。对垃圾粪便应进行卫生处理,洪灾期间最好采用高温肥法。堆肥场应选择远离水源,地势较高、水冲不到的地方。通常是将清除的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进行堆积,堆好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同时用药物消毒杀虫,控制苍蝇孳生。堆好的肥堆,通过发酵,堆内温度可达到 50 ~60° 。维持 5 ~ 7 天以上。并能达到无害化的卫生要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