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永泰县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盘谷乡的西红柿、同安镇的烧烤茄、盖洋乡的青花椒,在新技术应用、新品种引进、新销路开拓的推动下,结出了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新技术赋能
西红柿种出“生态味”
盘谷乡方壶山下的生态农场里,西红柿大棚内绿意盎然。一排排健壮的植株上,红透的果实像玛瑙般点缀在枝叶间,散发着浓郁果香。农场负责人张统纯拿起一颗西红柿,轻轻一掰,汁水充盈。
优质的西红柿背后,藏着农场的“种植秘诀”。每年种植前,张统纯都会带领工人深翻土地,施足以牦牛粪、羊粪为主的腐熟有机底肥,让土壤既疏松透气又保水保肥。“土壤是根本,基础打牢了,果子自然长得好。”他说。
更特别的是农场的“西红柿酵素”。修剪下来的枝叶、发育不良的果实,经过120天以上的自然发酵,变成了富含益生菌的“宝贝”。“用酵素灌根能补充土壤微生物,促进根系生长;叶面喷施酵素能增强抵抗力,还能防虫。”张统纯说,去年冬天受冻的西红柿,经发酵后制成的酵素,对改良土壤帮助极大。
有了生态种植的“加持”,这里的西红柿果香浓郁,汁水充盈,酸甜可口。目前农场16亩西红柿已被收购商预订。
新品种登场
烧烤茄被提前预订
在同安镇海拔700多米的山间,福建骐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里,一排排茄苗舒展新叶,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这是我们引进的烧烤茄品种红秀2号,果形成长棒形,果长28至30厘米,直径7厘米,预计7月25日后迎来第一批上市,采摘周期约30天。”基地负责人林庆煌说,虽然还未成熟,这些茄子早已被烧烤店和超市预订。
该品种于5月20日育苗,6月30日完成定植,单株种植间距约60厘米,每亩定植1200至1500棵,亩产通常可达3000至3500千克。林庆煌介绍,烧烤茄采用越夏种植模式,比普通茄子晚种70天,利用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的优势,积累更多糖分,“汁水多、皮嫩、口感好,特别适合烧烤”。
为保证品质,基地全程遵循有机农业标准。“从育苗到采收,我们都采用天然、环保的方式。”林庆煌说,土地覆盖的可降解银灰膜,既能反光增加光合作用,又能防杂草、保水分,此外,他们在每亩地中施3吨多鸡粪有机肥,后续还会做好排水工作,避免过旱或过涝。“目前市场价稳中有升,预计每500克可卖3.5元。”
新销路拓展
青花椒带动“家门口”增收
盖洋乡小洋村的山野间,青花椒林里椒香四溢。种植户李传永和村民们手持剪刀,忙着采摘饱满的青花椒,一派繁忙景象。
“一亩地种50棵青椒树,一棵能收5千克左右青花椒。今年这批烘干后整批运走,每500克能卖40元左右。”他说,得益于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今年的青花椒颗粒饱满、品质上乘。
小洋村地处浅山区,荒山碎石多,而青花椒耐旱、耐瘠的特性正适合在此种植。2020年,李传永带领村民开垦荒山坡地、打造梯田,成功种活青花椒苗。他还邀请农技专家指导,强化科学管护,让昔日荒山变“绿洲”。如今小洋村青花椒种植规模达112亩,预计年产量1.5万千克。
为拓宽销路,李传永还购置了烘干机,对鲜椒进行烘干加工,既提高生产效率,又提升品质和附加值。“我们的青花椒主要供应永泰及周边市县的酒店和熟食店,回头客不少。”李传永说,青花椒产业带动了本地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盖洋乡小洋村党支部书记苏步连表示,下一步将深挖青花椒多元价值,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把青花椒打造成“一村一品”的乡村振兴特色名片,为乡村振兴增“香”添“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