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教育系统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来源:永泰县教育局 时间:2024-01-01 16:26 浏览量: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永泰县教育系统聚焦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发力点,全力打造新时代家庭教育新样板,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通过“传统+现代”的进家入户大家访活动,搭建起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切实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一、坚持问题导向,聚力“强落实” 

  一是深入调研,在“统筹”上下更大功夫。 

  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落实“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学生家访工作覆盖率达100%。印发《关于开展“四下基层重实践,提质增效建新功”主题活动的通知》,开展“我为学生送温暖”行动,大力推行“1358”入户走访工作法。即每位教育局领导入户走访1个学生家庭;每位教育局机关干部入户走访3个学生家庭;每位校级领导入户走访5个学生家庭;每位学校中层干部入户走访8个学生家庭。通过电话预约走访时间、科学设计走访路线、精心准备走访内容等方式做足前期准备工作,用心用情用劲写好家访文章。截至目前,全县教育系统干部教师已入户家访11948户。 

  二是把握关键,在“落实”上花更多心思。 

  聚焦离异、重组、隔代监护家庭孩子、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重点对象,制定“一户一档”特殊生档案142份,密切家校沟通联系;邀请省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妇幼保健专家等专业人士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活动23场,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理念;举办心理疗愈、感恩付出等系列专题讲座5场次。 

  三是立足实际,在“突破”上有更优举措。 

  结合各校实际,密切监督交流,深化思想共识,助推理论落实。组织视导组深入各校督促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将家长评价融入学校管理,成立家长代表听课督导小组,定期安排家长推门听课,及时进行课堂评价反馈;成立教育沙龙会,请有经验的家长代表在班会课或者家长会活动中进行育儿经验分享。 

  二、坚持效果导向,合力“助发展”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 

  指导各校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保障,成立家校社三级家庭教育委员会,设立家长学校或家委会,开设“家校信箱”,强化组织建设。积极推动各校建立、完善家委会制度、家长学校表彰制度、家长开放日制度、重大活动家长参与制度、家长委员职责、家长委员会活动制度等家校融合育人相关制度。 

  二是提升服务质效。 

  注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联合学校、社区共建4个心理健康联络点,深入12所学校,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课堂游戏、案例辨析等课堂组织形式,指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动对接、联合县曙光救援队、社工、义工、卫生、妇联等单位组织进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4期。 

  三是优化资源配置。 

  挖掘、整合社会资源,探索、集结社会力量,构建、完善社校网络。联合社区、派出所、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单位,开展交通安全大整治行动;对个别问题少年进行警戒教育;对特殊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实现全局谋划、全员参与、全方面落实、全过程管理、全身心投入的“五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三、坚持品牌导向,借力“创示范” 

  一是联系渠道更畅通。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培训+微课”相融合,“引导+激励”相配合的方式,指导各校创建家长学校,为家长赋能。线上推送福州市网络家长学校公益讲座11场,举办系列家长微课堂15节,组织家长结成小组每日打卡,抱团学习;线下开展沙龙、小组聚会、入户家访等活动,并在家长中评选学习积极分子并进行表彰,畅通家校沟通渠道。 

  二是联系平台更稳固。 

  严格落实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制度。积极创新家长会形式,召开以家庭教育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家长会,讲授青春期正确引导方式的讲座性家长会等。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家长开放教学课堂,让家长参与听课,邀请家长参观食堂,参与校服选定、军训研学等事项商讨,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家长和任课教师的沟通。 

  三是联系效果更深刻。 

  转变家访方式,变“要我访”为“我要访”,改变集中式的传统家访形式,因事、因地、因生开展个性化的家访。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如,成立家长调解委员会、家长志愿者、校门口家长护学岗等。关注特殊群体,通过走访慰问、赠书伴读、节日陪伴等方式切实关爱留守儿童,累计为近45名贫困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服务,走访慰问贫困留守儿童111名,捐赠图书900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