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落村位于岭路乡西南部,距岭路乡政府7公里,离县城15公里。东与岭路村为邻,西与赤锡乡交界,南邻庄边村,北与城峰镇接壤。全村面积11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328户1623人。凤落村,曾是中共闽中(闽南)特委机关驻地和活动中心,是闽中游击根据地重要区域之一,也是永泰革命斗争活动的主要基地和策源地。拥有凤落、岭洋坪、高斜尾、宫后等6个革命基点村
1936年,中共闽中特委派方子明到泉山乡开展革命活动,到凤落先后发展了饶云山、饶刚生、钟二妹、邱大椿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活动据点扩大到高斜尾等地。
1937年12月,在隔头邱大椿中药铺成立岭路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凤落支部(直属闽中特委领导)。
1941年6月在岭头陈孝銮(陈四四)家重建中共永泰县委。
1945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连夜突袭游击据点凤落村,抓捕群众100多人,逐个刑讯逼供,27人被关进监狱,其中党员饶国宝、程守元惨遭活埋,饶国臻等5人牺牲监狱中,造成永泰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凤落惨案”。
1949年6月,由凤落游击队改编的永泰武工队占领国民党泉山乡公所,成立了永泰县第一个人民政权——泉山乡人民政府。
1949年8月永泰解放,饶云山受命担任县委书记兼县长,积极领导人民开展剿匪反霸、民主建政等工作。
1991年1月29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深入岭路乡凤落村一线调研、指导工作、走访慰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红色文化长廊建设为抓手,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绿色生态优势、红色文化底蕴相结合,采用编年体形式,以时间为轴,以事件为点,以区域为面,设计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牢记嘱托”、“不忘初心 情系老区”3个篇章,从全国、福建、永泰三条线路全方位回顾了从1989年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
红色文化长廊充分运用文字、图片等表现形式,既彰显新时代党建特色又体现传统红色元素,将党建教育平台由室内延向室外,教育模式由相对封闭向对外开放转变,教育对象由党员干部扩展到普通群众,营造人人关心党建、人人学习党建、人人宣传党建的浓厚氛围。
福建、福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福州工作期间,曾14次深入永泰县调研指导工作,留下了许多宝贵而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财富。
从1990年到1997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岭路等13个乡镇一线检查指导工作,针对永泰县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战略远见和理论创见的重要论述。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践行总书记的嘱托,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动力,只争朝夕,迎难而上,奋力谱写永泰“生态旅游城、人居幸福地”的美好篇章。
1991年1月29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带领市春节慰问团深入岭路乡凤落村慰问“五老人员”、军烈属及五保户,并在凤落小学召开座谈会。总书记详细询问了老区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要求,他亲切的说:“我今天代表市委市政府来看看乡亲们。”他与大家一起讨论村里如何加强造血功能,现场协调解决村民饮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随后,总书记专程到革命烈士饶国宝、五老人员陈东林、程良财、程守忠等同志家,与饶国宝家属及慰问对象亲切交谈,并送上毛毯、年货和慰问金。最后,总书记参观了永泰地下党领导人饶云山、饶刚生兄弟旧居后返程。

岭路乡村干部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坚决把推动老区发展的初心使命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把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作为重要工作,通过修缮保护一批革命旧址、加快岭叶线道路建设、聚力打造红色研学基地,盘活资源,焕发老区乡新面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的17年多,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省委和省政府任职,始终情系老区和老区人民。他多次深情表示:“忘记老区,就是忘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饮水思源,勿忘老区。”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八闽红土地,在老区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为老区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他亲自组织实施了惠及老区的“德政工程”--老区和少数民族建制村“五通”(通路、通饮用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建设;大力推动“造福工程”、水土流失治理、集体林权改革等工作,为人民增添福祉。
在革命老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为了让闽东老区“摆脱贫困”,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不到两年的任期里,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乡镇。在宁德,习近平总书记“三进下党”与“三上毛家坪”的故事,至今还历历在目。
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队头顶烈日,穿山破棘,风尘仆仆到达下党,一到下党,他顾不得休息,就召开会议。在认真听取乡党委工作汇报后,他说下党乡条件很差,干部群众很辛苦,并要求同行的地直部门、寿宁县负责人优先考虑下党的建设发展,在政策上给予倾料,在资金上大力支持,解决实际困难。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得知下党实现了脱贫,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回信勉励下党乡的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冒着严寒,深入老区龙岩的十几个乡镇,慰问了老红军、革命“五老”人员、特困群众,当赠送给老区人民的《开国大典》年画徐徐展现时,许多老人的眼里闪动着泪花。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我们不能忘了老区人民对革命的贡献,一定要把老区的事办得更好,让革命老前辈放心。”
他在省里工作的5年多,先后5次到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的长汀县,23次到革命老区下乡调研。其中1999年1月深入老区乡长汀的故事,至今仍为百姓津津乐道。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杨成武将军的家乡宣成乡下畲村参观了杨成武故居,向杨成武亲属拜年之后,还接连慰问了老红军、军烈属、特困户、五保户,给他们带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并查看了宣成乡岭背迳水库。在调研期间总书记参观了红军第一所医院福音医院、方方纪念馆,前往灌田镇梅迳村瞻仰何叔衡烈士纪念碑。他要求,要更新观念,拓展思路,把路子摸得更清楚一点,把脚步迈得更扎实一些。要以一村一户一人为对象去想路子,去解决问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落到地上,才能实打实上一个新台阶。
红色足迹印初心,红色精神鼓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遍及全国革命老区,从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千里迢迢赴河北保定以“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鼓舞老区干部群众,到2019年9月16日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指出“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绝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绝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满满的正能量。
2015年2月13日一大早习近平总书记从前往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给乡亲们送上他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从村口到村里长长的路上,总书记同乡亲们忆往事、话家常。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对大家说:“我迈出人生第一步就来到梁家河,7年时间里,梁家河父老乡亲给了我无数关爱,使我受益终生。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在杨家岭七大会址总书记动情地说:“这里我来过多次,插队时每次到延安都要来看看,每次都受到精神上的洗礼。”
习近平总书记的“红色足迹”,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实写照。循着总书记的红色足迹,让我们始终高举红色旗帜,在红色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激发不渝意志、必胜信心、苦干动力,担起时代使命,让“中国号”巨轮继续破浪前进、扬帆远航正是对红色基因传承的不朽信念,正是共产党人饮水思源时刻为民的情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